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小学语文试题期中测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期中测试题

一、给加黑字注音。(5分)

1.氛(  )围 2.犄(  )角 3.匀称(  ) 4.栅栏(  )

5.琐屑(  ) 6.手腕(  ) 7.脑髓(  ) 8.颓唐(  )

9.哺育(  ) 10.惩罚(  )

二、按拼音写汉字。(5分)

1.bào(  )负 2.交xiè(  )  3.狼jí(  ) 4.晶yíng(  )

5.祈dǎo(  )6.jiàn(  )赏   7.休qì(  )8.jiè(  )尺

9.diàn(  )污10.人声dǐng(  )沸

三、解释词语。(6分)

1.白驹过隙________ 2.琐屑____________ 3.轻捷__________

4.莫名____________ 5.人迹罕至________ 6.栩栩如生_______

四、选词填空。(4分)

1.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______(飘、飞、溜)来一团乌云,风______(吹、推、赶)着它_______(爬、登、跑)上山头。

2.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______(警醒、惊醒、注意、警惕)些,不要受凉。又_____(嘱咐、吩咐、嘱托、委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_(长、铺、展)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叶也________(多、满、密)了。

4.一个孩子的_______(纯洁、真诚、纯真、纯朴)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五、课文识记。(8分)

1.填空(4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的散文集《_______》。本文的作者原名_________,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__

(2)《背影》作者_____,字佩弦,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课文选自他的《______》。

2.按要求默写课文。(4分)

(1)默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中描写泥墙根一带昆虫的两个拟人句。

(2)默写《春》描绘“春草图”的那一自然节。

(3)默写《济南的冬天》中描写山腰上薄雪情态的句子。

六、选出正确答案,将字母填在括号中。(10分)

1.选出都是形声字并且结构方式也相同的一组(  )

A.裹闻匣圆          B.旺明洁被

C.草室幕笼          D.颈刻飘切

2.选出对加点的词的词性判断有错的一组是(  )

3.朗读下列文字,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B.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C.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D.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阳光照着它,雨水润着,它/是那么/有生气。

4.依次对下列各句所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北大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

(3)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4)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A.明喻拟人暗喻借喻       B.拟物明喻暗喻借喻

C.明喻拟物借喻暗喻       D.明喻拟人借喻暗喻

5.“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对这句话中的“漫长”一词的理解,哪一项正确(  )

A.暑假放两个月,时间太长,无事可干。

B.用“漫长”一词写出了学生对放暑假的厌恶之情。

C.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暑假生活单调乏味,因而显得漫长。

D.用“漫长”一词表明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挚爱。

七、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6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

2.《最后一课》以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

3.《我的老师》一文有一条感情线索,这条线索是:“回忆——思念——依恋“我”的蔡老师。(  )

4.《散步》一文,就表现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来说,与《背影》相似,但是,因为时代不同,《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欢愉温馨的,《背影》的感情基调是悲惨愁苦的。(  )

5.《春》一文抓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人们在春天的活动的特点,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景,充分展示了春天的美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

6.《济南的冬天》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将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盛赞济南是宝地。(  )

八、现代文阅读。

(一)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ǎi)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gōng)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快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根据第1段的两处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分)

和ǎi(  ) gōng(  )敬

2.第2段中有两个加点字,其中“那”现在通常应怎么写?“化”的意思是什么?

(1分)

3.“东方朔也很渊博”,在文中,“也”是承接上文什么而言的?(1分)

4.第3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1分)

A.话未说完便被先生打断了。

B.因是“赶快问”,匆忙中忘了该说什么。

C.欲说又止,等待先生回答。

5.先生不愿回答“我”的提问,并且“很不高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1分)

A.其实并不了解“怪哉”,所以说“不知道”,并做出生气的样子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

B.知道“怪哉”的故事,不愿说是怕干扰教学内容,生气是因为“我”上课不专心,老想着别的事。

C.不许学生提乱七八糟的问题,要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

6.对于作者写最后一段的意图,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1分)

A.表现三味书屋的先生能严格要求学生,由浅入深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教益。

B.表现三味书屋生活枯燥无味,说明封建教育违背儿童天性,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C.表现“我”勤奋好学,博得先生喜爱,所以先生后来对“我”“却好起来”,并且更热心地教“我”读书、习字、对课。

D.既读书,又习字,还对课,

说明三味书屋的学习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多样的。

(二)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把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横线上依次应填的词是_______,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2分)

2.上文中两次写背影,分别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赶紧拭干了泪”,为什么“怕他看见”?为什么“也怕别人看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这篇文章部分段落顺序排列不当,读时请注意〕

(1)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枝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枝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chuō)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niē)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2)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这当然要怪自己从小没有下工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来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3)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

(4)我今年62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5)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6)抗战期间,父亲在《开明少年》上发表过两篇谈教育的卷头语,一篇叫《习惯成自然》,另一篇叫《要养成好的习惯》,主要说的就是父亲管着我的那层意思。

1.根据第(1)段中的注音写出两个动词,再从这段中找出3个下形上声的形声字。(2.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加点的“问”是何义?从这一段中找出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解释它。(0.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前4段顺序排得不合理,请你排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之所以这样调整的依据在文中何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6)段中“主要说的就是父亲管着我的那层意思”,这里说的“那层意思”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课文描写父亲主要用了何种方法?选正确的一种,写出序号(  )(1分)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行动描写    D.心理描写

6.简答题:这篇文章中的父亲与《背影》中的父亲相比,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文(30分)

以“一次难忘的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2)横线上可填加“旅行”、“聚会”、“经历”等类似的词语。

(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fēn  2.jī  3.chèn  4.zhà   5.xiè

6.wàn  7.suǐ  8.tuí   9.bǔ   10.chéng

二、1.抱 2.卸 3.藉 4.莹 5.祷

6.鉴 7.憩 8.戒 9.玷 10.鼎

三、1.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2.细小而繁多的(事)。

3.轻快。4.没有人能说明。5.少有人来。

6.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四、1.溜推爬 2.警醒嘱托 3.铺密 4.纯真

五、1.(1)鲁迅《朝花夕拾》周树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朱自清《朱自清选集》

2.(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六、1.D 2.C 3.C 4.D 5.D

七、1.√2.×3.×4.×5.√6.√

八、(一)1.蔼恭2.

哪。变,变成。3.承接上文“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中的“博学”而言

4.A 5.C 6.C

(二)1.探、攀、缩、倾;生动、准确地表现了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

2.①过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混入人群时背影。

3.怕父亲看见了难过,怕别人看见了而难为情。

4.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多做一件事而十分满足。

(三)1.戳、捏。譬、想、剪。 2.管

3.(4)(2)(1)(3)依据是文中的第(5)段。

4.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5.B6.两篇文章中的父亲都关心爱护儿子。《背影》中的父亲主要从生活上关心儿子;而本文中的父亲则是从养成好习惯方面关心儿子。

    以上《小学语文试题期中测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小学语文试题期中测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小学语文试题期中测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