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之《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之《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本文关键词:噪声,设计方案,研究性学习,危害,物理

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之《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本文简介: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研究者姓名初三(7)班学生所在学校第十四中学所教年级初三研究学科物理联系电话电子邮件设计日期2009.12.09指导教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物理实验员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

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之《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本文内容:

物理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研究者姓名

初三(7)班学生

所在学校

第十四中学

所教年级

初三

研究学科

物理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设计日期

2009.12.09

指导教师

课题组其他成员

物理实验员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根椐初中物理的“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内容,结合韶关市创建国家绿色城市的大好机会,开展课外实践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通过学生亲自实际调查与设计活动,不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提高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噪声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是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之一,而且都是发生在人身边的事情,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学生会对这次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通过生活来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宗旨。

3、课题介绍

在初步明白噪声的物理定义和环保含义的前提下,为了帮助学生在克服被动性学习的同时,能有效的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其设计思路是通过四个学生探究小组选定各自的课题,把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思维导图如下: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学生是初三的学生。

(2)学生对物理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已学习了声音,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5)学生对各种噪声的来源、危害情况了解不多。

(6)调查能力还是比较薄弱,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多加指导。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利用课余的时间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进入问题探究的状态,并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探究目标和内容:

(1)噪声的种类有哪些、与什么因素有关?其声源在哪里?

(2)各种噪声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造成哪些不同的后果?

(3)可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减弱或消除噪声?

(4)对学校、家庭、公共场所和环境部门有哪些可行的建议?

(5)作为学校学生、家庭成员、社会公民的我如何发挥作用?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学生在个人小结和小组综合小结的基础上,将个人参与的“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的体验、收获和有关的宣传标语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并使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

学生调查报告的形式可是小论文、现场录音、现场录象、报刊文摘等。

六、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网站、相关的杂志及辅助研究的量表和样张。

学生自备的资源:笔、纸、相机、DV摄象机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认真听取课题介绍。

2.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及建议。

3.在班级中进行讨论答疑。

教师首先把噪声的物理定义告诉学生。其他有关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探究的范围。

12月14日利用1课时的时间动员和培训。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有利条件进行选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建议提出以下四个课题:

1、学校内外的环境、人为噪声的调查。

2、家庭内外的环境、人为噪声的调查。

3、社会的噪声、政府环保行为的调查。

4、有哪些噪声能够为人所用、为民造福。

12月15日至12月17日

成立课题组

1、学生分成四个学习研究小组。

2、推选课题组长,由组长布置各成员研究任务。并填写《课题生成与研究小组成立用表》(附后1)

1、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2指导学生填写《课题生成与研究小组成立用表》(附后1)。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方案(计划)》表(附后2)

指导学生填写《课题研究方案(计划)》表(附后2)。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制定实施阶段的学习目标,了解、收集课题所需要的各项信息。

2、通过网络、杂志收集与噪声有关各方面资料。

3、走访环保专业人士,咨询和与噪声有关国家法律法规的详细解释。

4、学生对每一项活动过程

要做详细规范的记录。(附后3)

5、有做实验的要填写〈〈研究性学习实验记录表〉〉(附后4)

1、督促学生做好活动计划和活动记录。

2、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并纠正问题和偏差。

3、组织好研究活动的交流、总结和反馈工作。

12月18日至12月25日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1.

采用公开课的形式请不同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说明并向全班汇报调查情况,展示调查报告,交流调查体会

2、让学生彻底认识到噪声的危害性和环保的重要性,活动也让学生体验了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增强群体合作的意识,发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3、填写《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表》(附后5)

1、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公开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2、总结此次活动情况,提出今后发展方向。

3、根据学生自评《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表》(附后5)后,老师给予平分。

12月25日到12月28日

八、总结与反思(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各学生课题小组在确定好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后,就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了研究活动的独立实施。本研究活动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对每一项活动过程做详细规范的记录,学生可以向指导老师咨询、征求意见和寻求帮助,但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做好了关键环节的指导。

通过这次研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实际,既完善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大会自然的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的动机。

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加强了环保意识。

(附后1)课题生成与研究小组成立用表*年*月*日

班级

班主任

主题名称

课题名称

小组成员

组长

指导教师

选择本课题的主要原因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

(附后2)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年*月*日

主题名称

课题名称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研究背景:(课题立论依据)

研究目的:(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条件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对策:

(附后3)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年*月*日

本组课题名称

课题所属主题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指导教师

过程纪录

内容及办法

收获及感受

(说明:活动形式包括文献学习、小组讨论、专家访问、实验、资料查阅、调查、实地测量、制作等。)

(附后4)研究性学习实验记录表*年*月*日

课题名称

实验主题

实验者

实验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实验目的和内容:

实验设备和条件:

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是否成功、是否达到目的、所遇到解决情况、主要结果等)

记录者:

指导教师:

(附后5)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表*年*月*日

课题名称

班级

所属主题

指导教师

组员

组长

评估项目(总分100分)

小组自评分

指导教师评分

1.选题的价值和意义(10分)

2.研究方案的完备性和可行性(10分)

3.研究方案的执行程度(10分)

4.小组成员社会实践的能力与表现(10分)

5.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10分)

6.研究成果的质量(10分)

7.小组成员的合作倾向和能力(20分)

8.公开课过程中的综合表现(20分)

课题小组综合自评意见:

综合评定等级:

小组组长签字:

指导教师综合评定意见:

结合评定:

综合评定等级

教师签字:

(说明:综合评定等级85分以上“优”;84~75分“良”;74~60分“合格”;60分以下“不合格”)

10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