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陕西省石泉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

陕西省石泉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 本文关键词:石泉县,君主专制,陕西省,政体,演进

陕西省石泉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 本文简介: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标依据1.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跨度很大,涉及了从汉朝到元朝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围绕着以皇帝为首的君主专制统治者怎样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四个方面的问题,内容庞杂,高度概括,一个课时处理起

陕西省石泉县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 本文内容: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依据

1.

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跨度很大,涉及了从汉朝到元朝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围绕着以皇帝为首的君主专制统治者怎样处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四个方面的问题,内容庞杂,高度概括,一个课时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精美的图片,但史实模糊,容易张冠李戴,专题归纳能力不足,古文材料阅读上也有困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更有畏难情绪,教师要注意梳理史实,及时激励,关注全体,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环节。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演变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借鉴于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于学习内容涉及的历史阶段较长,应当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

历朝官制十分复杂纷乱,要全面粗线条地梳理,了解其中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政治史的主要特征

教法

学法

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以及乡土历史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设置情境、创设问题,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疑难问题。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改变学生认为政治史枯燥无味的观念,拉近学生与政治史的距离,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媒体来源

课程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视频

教师播放

下载

自学提示一

自学提示二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教师制作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导入新课)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这首打油诗道出了威风八面的皇帝的烦恼。你知道皇帝最苦恼的是什么事情吗?

看来威风八面的皇帝也有许多的烦恼,他就亟待解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以及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等系列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让我们进入本课,一起来寻找皇帝解决苦恼的方法吧!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提供课件上的史料: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李斯列传》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高无上。(可举例说明)这种皇帝制度在中国维持两千年之久,直到1912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才废除。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思考”;再现这种“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二.君权和相权

君主尽管自称为“天子”或龙子龙孙,但没有三头六臂,为了更好的执政,任命人员成为自己的政治助手,处理各种事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丞相的职能,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就是皇帝的主要助手。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皇帝在执政过程中,通常注意限制相权来独揽行政大权。因此,历代王朝的君主采取措施限制相权:(学生自行总结)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换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汉初继承秦制,但是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皇帝对丞相礼遇隆重。凡拜相,天子临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员皆得朝会。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由此可见丞相地位之尊崇了。然而,宰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

“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当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重一时,然而,汉武帝时宰相的个人命运怎样?为什么?汉武帝认为丞相权力过大会削弱皇权,于是他任命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原来由贵族做丞相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丞相的控制。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以后经常让平民出身的布衣做丞相,起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而让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只管执行皇帝下达的绍书、旨意和手谕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尚书令、侍中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和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至此,丞相被夺去了决策权,权力受到限制。(注意两个概念:中朝;外朝)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

何谓三省六部?其职能分别是什么?尚书省相当与今天的国务院,下辖各部委办局机构,属于行政机构,中书省主管政令文书的草拟,而门下省主管政令文书的审核。六部即吏(主管官吏的考核与任免);户(主管户口和赋税);礼(主管国家的礼仪);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法);工(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例如唐太宗要在长安修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应该如何运行?其工作流程为:皇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是(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工部)。唐朝有哪些著名的宰相?正面的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还有狄人杰和杨炎,但有反面的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当时宰相的作用很大,对于朝政具有重要影响。

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与汉朝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三省主管都在行使宰相权,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可见唐代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参政知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即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其中著名的诗人兼改革家范仲淹与王安石都曾任参政知事职务。

组织学生创设秦朝、唐朝、宋朝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央行政的情景: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读史感悟: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坐而上朝到立而上朝再跪而上朝。反映了君相关系日益紧张严峻。可见,历代中央机构在不断调整、改革,但总的来说,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概况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你知道当今社会有哪些方式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中国古代是如何防止和惩治权力的滥用呢?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即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等。

(2)评价(讨论)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大贪官?学生回答:杨国忠、刘瑾、和绅等,为什么当时的监察系统无法制约他们的恶行?

教师总结归纳: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脏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作用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长期的君主专制王朝需要大量官员为其服务,以确保国家机器的运转。那么这些官员怎么产生呢?课件打出选官制度及相应的实行时间和特点:

世官制

先秦时期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察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

品中正制

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时期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

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我们重点强调科举制度,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读史感悟: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但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两种相左观点的看法。

同学们有去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唐宋时期的许多诗人官员出身于进士,而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化名人却不是状元或进士而是落第秀才,你能举例说明吗?

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李时珍、曹雪芹、宋应星、蒲松龄等。

难怪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阐述理由。(可让学生讨论)

(经讨论后,总结归纳),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参政行政的机会,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制度对后世也产生极大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制度日益僵化、固定化,特别是明清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多数是君主的忠实奴仆等,从而日益出现严重的弊端。

1.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知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归纳出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内容或“皇帝”制度的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限制相权

具体的措施

了解中外朝的概念

分析唐代限制相权的不同思路

通过细节展示君臣关系的变化

选官制度的整体变化

当堂检测

有效练习

作业布置

步步高练习题

板书设计

君权和相权

(1)

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频繁换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2)

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

(3)

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设参政知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容量大,又比较抽象,但经过的精心设计与点拨,补充了不少史料,并试图与语文结合,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学效果不错,同学们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对于以往的许多概念明白了许多,作业完成情况比较理想。但对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流程混淆,对于科举制很游行区,他们言犹未尽,课后应专门展开讨论。

备注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