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文关键词:意识,培养,实验,合作,教学中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文简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摘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关理念,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由组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探究,经历研究全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合作小组参与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本文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摘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关理念,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由组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造合作的氛围,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相互合作,主动探究,经历研究全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合作小组参与教学评价。在课堂上让学生试着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要把科学课教学的过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主动地认识和自行探索自然事物与应用知识的合作性学习的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应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开展合作性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要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实际问题。因为科学课中的大量观察、实验,多是以小组形式进行,这样增多了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使学生的活动依靠团队合作进行。在每个团队中有的同学思维敏捷,有的同学语言表达力强,有的同学操作技术过硬,所以进行小组实验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学会合作。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实验,需要多人参与,更适于培养合作意识。

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

一、创设合作氛围

环境造就人,氛围影响人。在实验教学中我时常发现:有的同学只是自己做实验,不让别人动手;有的同学为了显示自己,对别人指手划脚;也有的同学只看别人做实验,自己从不动手;汇报现象时,有的同学漠不关心,从不张口;而有的同学对出错的同学讽刺挖苦……我认为创设合作氛围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首要任务。

1.讲解事例,认识合作

即向学生讲当代社会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都是群体攻关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的75年中,在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他人合作而获奖的。我国“两弹一星”等的试验、发射成功更是许多科学家合作的结果。

2.组组竞争,激励合作

我采用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即实验前提出探索目标后,激励学生: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如发小红花或多记分,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取得优秀成绩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同学的敏捷,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认识到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合作氛围的形成使那些忽视集体荣誉、责任感不强的同学,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也要为集体效力才对。

3.创造时机,增加合作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时机。如学习《压缩空气》一课,当观察“水火箭”表演时,我有意请一名学生来完成。这一实验既要按紧打气筒的嘴与可乐瓶的接触处,同时又要不停地向瓶内打气。只见一名学生左手本已使接触处严密,可右手刚要拿起打气筒,接触处就不严密了,几次实验都不成功。连续请3名同学单独实验,都失败了。这时我提议“两人合作”,两名同学一试即成功。借机我问学生:“你除了观察到‘火箭上天’,还学到什么?”学生纷纷谈到:成功离不开合作。这一做法看似浪费时间,但用心良苦,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实验中合作的必要性。经过这样的训练,团结向上、乐于合作的氛围逐渐形成。

二、在实验活动中渗透合作意识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体现在科学的分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切实挖掘个人的潜力;体现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现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科学规律;体现在吃苦在前,争挑重担,勇于负责;体现在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就是合作意识。在实验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渗透合作意识:

1.互看

互看指学生实验时相互观察、相互启迪、相互学习。

如《食物的营养》一课,可在小组内让一位同学演示瘦肉的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其他同学既可观察此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又可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特别是小组内的同学有不同的做法时,通过互相观察来互相补充。如《弹性》一课,同是弹簧,有的拉,有的压;同是海绵,有的捏,有的按,有的用橡皮筋捆,学生在互相观察中学会了更多的实验方法,调动了积极性,体会到了互看互学的愉快。由于在观察中可相互补充,汇报时就能加以完善,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2.互助

这里的互助是指实验操作中和发生困难时的互助。

有的实验比较复杂,这是小组内分工合作的好机会。如研究定滑轮作用的实验,有的同学组装杠杆尺,有的挑选滑轮,有的把线系在测力计上;一位同学把滑轮固定得不牢固,另一位同学立即伸出援助之手,用力拧螺丝;当一名同学慢慢拉测力计时,几个人的头伸过来,读数、记数。同学们紧张有序,团结协作,那些在实验中无动于衷的同学不见了。

有些实验,小组内进行不顺利或失败了或实验结果不理想,这时教师没必要逐个指点,而是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小组互助作用,问题往往就会解决。如研究动滑轮作用的实验,有的组某个同学,由于不理解动滑轮,错误安装了定滑轮,导致实验失败。这时组内的同学做给他看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区别,起初失败的同学明白错在何处,及时予以纠正。试想,如果没有互助,这种既组装又研究规律的实验,一个人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一个人不知要走多少弯路,甚至少数学习困难的同学,可能花再多的时间也成功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互助对于发明、创造、成功有多么重要。

互助不仅能使实验成功,有时还会有新的发现。如第十册《正电和负电》中要用摩擦方法使物体带电,一位学生在摩擦后,又用手去接触已带电的部位,导致再用玻璃棒靠近小磁针时效果不明显。另一位同学让他再做一次,观察到其中的破绽,问题迅速纠正,实验成功。这位帮助他人的同学有新发现:“为什么用手去触,电就没有了?”大家经过讨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每每听到实验中传来“成功了,成功了”的话,回头看他们的脸,无不洋溢着合作带来的喜悦。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失败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也尝到互助的甜头,意志力得到了培养。

3.互议

互议指学生在实验中互相议论,探讨、研究。

有些探究性问题或实验,光靠学生个人独立解决有困难,这时放在小组内讨论进行效果好。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提供了实验材料后,就需要学生依据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于是先让学生议一议,有什么好办法,在议论中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完善,议出最佳和多种实验方案

当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表象材料,科学的结论并不会自然产生,而要通过思维加工,经过研究、讨论才能得出。教师引导学生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放手议论中使思想得到交流,互相启发。在议论中将获得的表象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每个人的研究所得化为集体的财富,而每个人从集体的财富中吸取营养。有时引导学生把议论上升到争论、辩论中来。如《滑轮》一课,学生在研讨阶段将实验结果汇报,出现了两组的结果相矛盾,让他们展开辩论,出示证据,阐明根据,进行论证,学生有理有据的进行说明,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的,而主要是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斗争”而来,因此印象深刻。

三、让合作小组参与教学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科学课程的保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进学习动力。

科学课的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根据加纳德的多元智慧理论,《科学课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体验。

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最了解各自在实验探究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它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机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谈论自己的见解,还要认真听取别人的见解。这样更能促进彼此的良好合作,优化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要使一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与人愉快地合作无疑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试着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并且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鼓励和肯定,这样既有利于使他们从小树立自信心,又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在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过程中,不但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原则,而且激发了儿童学习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技能,同时在合作中孩子们丰富了想象,增长了智慧和能力。

附录:

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