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工作总结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工作总结 本文关键词:生猪,生姜,工作总结,示范,种养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工作总结 本文简介: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工作总结“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项目组生姜(Ginger)为蘘荷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oe)的根茎,其地下根茎肥厚,含有挥发性的姜油和姜辣素等特殊成分,具有特殊的芳香味和辣味,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工作总结 本文内容: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项目组

生姜(Ginger)为蘘荷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根茎,其地下根茎肥厚,含有挥发性的姜油和姜辣素等特殊成分,具有特殊的芳香味和辣味,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又是传统的中药材,为我国重要的特色创汇蔬菜之一。

生姜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目前广泛种植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大部分地区皆能种植,每亩每年可产生姜1000~3000kg。种植生姜亩产值是种植水稻或小麦等粮油作物的5-10倍。是一个低投入、易栽培、风险小、效益高的投资项目,前景极为广阔。因此种植生姜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永嘉县地处浙南,气候适宜种植生姜。永嘉县巽宅镇、岩坦镇等地的生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效益农业的一个重要亮点,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生姜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栽培技术等方面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西岙位于永嘉西北部,平均海拔600米,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宜生姜的种植。永嘉多年前引入生姜种植了,但仍然存在着品种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弱化等问题,这也是永嘉山区生姜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生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与外地同类产品比较缺乏优势。2010年被列入温州市农业丰收计划项目(温农〔2010〕105号文件,N0:23),通过近二年的示范与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目实施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700亩,饲养生猪2346头,利用生猪排泄物投入到生姜生产基地,养殖业与种植业的互补性和兼容性,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促成了环境污染整治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项重要的生态安全工程的快速发展。生姜平均亩产1583公斤,总产10605.8吨,总产值4042.32万元,增加经济总效益达2996.1

万元。

一、项目概况

通过为期二年的项目实施,在巽宅镇西岙等地确立以生姜、生猪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高山生姜产业同时,解决了养殖业中存在污染源问题,改变过去种养分离造成的资源利用不足、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状况。此外,该项目的实施还将使循环农业概念深入人心,为促进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增收致富加快步伐。

1、在各村开展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的理念,摆脱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通过农技员的技术讲解与定期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对循环农业的深入认识。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诱导各村持续的走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道路。

2、在项目实施区内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以柴皮、西岙和泥坑口三个村为中心,分别建立三个种养结合循环体单元,采用就近原则,将种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

3、此项目的发展重心在生姜生产。通过项目实施与技术示范,将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生姜。从而确立生姜生产在永嘉高山地区的重要产业地位。因此在生姜与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示范过程中,需要对生姜进行不断的品种优化、技术改良、本土化试验,形成规范统一的发展模式,为今后建立绿色无公害生姜基地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

近年来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政策上、技术上的全面扶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外部环境条件。课题组结合本区域的工作实际,制定了《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明确了工作任务,分解到村、到组、到户。西岙村等生产示范基地以省农科院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为技术骨干,聘请省农科院技术专家到基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同时组织生姜种植大户到东阳市实地考察,学习取经。通过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指导和宣传工作,充分提高了群众种植生姜的产品意识,使农户明确了“质量、品牌”意识,以确保生姜生产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为了保证了高山生姜的旱涝保收,项目区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力度,购置压风机1台。建造储藏洞55个,可储藏生姜150万斤,投入资金50余万元。

为了完善生姜生产,

2010年1月成立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生产领导小组,由李理明副乡长担任组长,技术由麻进兴为本项目主持全面工作,李业、李志勇组成具体实施小组,保障本项目顺利的实施。

本项目实施以来,根据生姜特征特性,气候条件制订“高山生姜生产技术和规程”,在生产推广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技术,为农民及时掌握切实可行技术措施。课题组本着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到基地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农户存在现实问题。如施药数量、时间、农药品种搭配比例,对生姜残留农药害处进行充分讲解,施肥数量、时间,采收后生姜的管理。课题组及时提供市场信息,2010年11月3日温州电视台到西岙现场采访生姜示范基地,在全市播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0年温州有线广播、温州有线网、永嘉电视台、永嘉报、温州手机报等新闻单位多次到西岙采访生姜信息,提高了生姜种植知明度,从而经销商云集西岙生姜基地,使农户销售有了准确的信息和合理的价格保障。

三、建立高产示范竞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期间,于2010年6月23日成立西岙乡生姜高产竞赛领导小组,形成了高产示范户14户。我们建立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示范基地3个,其中在永嘉县巽宅镇西岙村建立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方127亩,巽宅镇柴皮村102亩,岩坦镇刘山村105亩。

2011年10月21日永嘉县农业局、科技局专家对永嘉县巽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申报的生姜示范方(西岙)进行现场测产,董赢如实收面积0.2亩,产量568.2公斤,折亩产2841公斤;董立胜实收面积0.1亩,产量243.8公斤,折亩产2438公斤;董佰平实收面积0.1亩,产量234.3公斤公斤,折亩产2343公斤,示范方127亩平均亩产为2540.7公斤,总产322.67吨。2010年巽宅镇西岙村、岩坦镇溪下等地开展高产示范竞赛,通过项目组验收,郑佰林等7户生姜种植户平均亩产4483斤,最高产量达5187.5斤,有效推进了生姜产业的发展。西岙乡政府对郑佰林7位高示范户予以表彰,并给予1000元、800无、500元三个等次奖金鼓励。2011年对董赢如等3户予以表彰。2010年推广面积2800亩,平均亩产1582公斤,总产4430吨;2011推广面积3900亩,平均亩产1584公斤,总产6175.8吨;二年来累计推广生姜面积6700亩,平均亩产1583公斤,总产10605.8吨,亩产值6332元,总产值4242.32万元,亩增效益4472元,增加经济总效益达2996.1万元。投入产出比3.40。

四、抓好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为了完成项目任务,种好高山生姜,

2010年4月在西岙小学举办生姜生产技术培训班,永康五指山生姜专业合作社生姜种植专家主讲,受训人次85人;2011年4-9月份举办生姜种植与管理及生姜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19期,受训人次242人。通过专家深入浅出讲解,原来一些不明白的道理,他们也明白了。二年累计发布“生姜田间管理技术简报”18期,印发资料3000余份。利用农民信箱,健全信息网络,发布供求信息、卖出信息、市场价格等。解决了生姜种植技术上的不少难题,取得了明显效果,各个生产环节上利用手机短信功能发送病虫情报,栽培技术要点,使生姜种植农户全面掌握技术知识,提高生姜产量,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五、技术措施

1、播种时间:清明开始播种,根据天气预报制订具体播种时间,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6-20℃时开始播种。

2、播种量:从姜农习惯亩播种量200公斤提高到300-400公斤,提高亩产量500公斤以上,解决了姜种细小出售难的问题。

3、通过种养结合,提高有机肥使用量,解决养殖场污染问题,使农田提高肥力,减少农户成本支出,生姜品质得到提高。根据金华、温州、永康等地姜商收购反应该基地生产的生姜是我省最优质的生姜,收购价比其他基地每公斤高0.6元。

4、开展杂草、稻草遮荫技术。生姜是根系不发达的旱地作物,出苗时正值夏季高温季节,蒸发量大,严重影响生姜的正常生长,在生姜播种后20-30天未出苗前进行杂草、稻草遮荫,减少阳光照射,起到保温、保湿作用,改变了田间的小气候,有利生姜正常生长,起到松土作用,提高土壤肥力。

5、确定合理施肥措施是生姜高产关键。施足底肥、重施有机肥,立秋后第一次施苗肥,不宜过早或过迟,施肥量把握在50公斤水兑1-1.2公斤尿素,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施肥后10-15天,施肥量50公斤水兑1.5-2公斤尿素,以后根据苗情生长确定施肥。

6、病虫害防治与预防措施。目前主要有姜瘟、姜斑点病、姜螟。姜瘟采取水旱轮作,斑点病采用70%百菌清进行防治,姜螟采用杜邦康宽亩用15克进行防治。

7、制定储存洞的技术标准。符合座南朝北、冬暖夏凉的条件,土层结构硬软适中,土壤干燥的山地,便于打洞又便于储存、运输条件,藏洞的高度和宽度最好控制在1.8—2.0米左右,深度10米左右,洞顶保持穹顶结构,牢固和实用。

六、应用前景

本项目研究应用推广,科研单位与基层农业推广部门联合,增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该项目针对永永嘉山区生姜种植水平低,效益差,通过本项目实施推广了洞存等技术,解决了烂种问题,市场价格不稳,提高农户保障措施。品质符合人民群众品味佳的要求,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高山田块进行种植,对于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单一种植水稻来说对改善土壤结构也有一定的作用。本项目实施有效的种养结合,以有机肥部分地替代化肥,减少生姜生产中的化肥使用量。在化肥不断涨价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农民种姜成本;推行种养结合,农户利用生姜秸秆低成本地解决饲草饲料问题。在饲草饲料不断涨价的情况下,降低畜禽养殖成本。通过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示范,一方面为社会消费者提供了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姜与猪肉),丰富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另外一方面,使得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种养结合,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不仅可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防止土壤板结,而且还减少了对附近水系的污染。目前,该项目成果在永嘉高山地区推广面积以快速递增,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12年2月10日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

“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项目组

一、立题背景

生姜(Ginger)为蘘荷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根茎,其地下根茎肥厚,含有挥发性的姜油和姜辣素等特殊成分,具有特殊的芳香味和辣味,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之一,又是传统的中药材,为我国重要的特产创汇蔬菜之一。

生姜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生长条件要求不高,目前广泛种植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大部分地区皆能种植,每亩每年可产生姜1000~3000kg。种植生姜亩产值是种植水稻或小麦等粮油作物的5-10倍。是一个低投入、易栽培、风险小、效益高的投资项目,前景极为广阔。因此种植生姜是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永嘉县地处浙南,气候适宜种植生姜。永嘉县巽宅镇、岩坦镇等地的生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效益农业的一个重要亮点,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生姜的病虫害综合治理、栽培技术等方面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西岙位于永嘉西北部,平均海拔600米,空气清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极适宜生姜的种植。永嘉多年前引入生姜种植了,但仍然存在着品种退化严重、抗病能力弱化等问题,这也是永嘉地区生姜种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得生姜产量和品质下降等,与外地同类产品比较缺乏优势。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对生姜进行不断的品种优化,形成规范统一的发展模式;

2、开展培育壮芽,提高生姜出苗率;

3、开展不同播种量试验,确定合理密植;

4、开展杂草、稻草覆盖技术试验;

5、摸索适宜高山地区种植生姜施肥规律。

利用有机肥生产的生姜在品质和风味方面更加受市场欢迎。另外,生姜秸秆具有很多药用成分,研究表明其作为猪的辅助饲料可以提高猪体免疫能力,提高猪肉品质。

本项目以循环农业为核心,摆脱了单纯发展种养业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提高了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效率将农业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即节约了能源和开支,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生姜种植技术

1、培育壮芽。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健壮的幼芽才可能长出茁壮的幼苗,也才能为生姜的旺盛生长奠定好的基础,所以种姜进行必要处理,以培育壮芽。

2、整地与施基肥。生姜根系不发达,在土壤中分布浅,吸水吸肥能力差,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因而姜田应选择上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应的肥沃壤土。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翌年土壤解冻后,细耙1-2遍,并结合耙地施入大量农家肥,一般亩施优质厩肥5000-8000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然后将地面整平整细。具体做法是在整平耙细的土壤上按东西向或由北向开沟,沟距48-52厘米、沟宽25厘米、沟深15厘米左右。为便于浇水,沟不宜太长,一般以20米以内为宜。若地块过长,可打截划区种植。具体方式畦宽2-2.4米、畦间沟宽40厘米、深40-50厘米的深沟宽高畦,可种生姜4-6行。

3、适期播种。确定生姜的播种期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第一,需在终霜后地温稳定在16℃以上时播种。第二,从出苗至初霜适于生姜生长的天数应在135天以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达1200-1300℃以上。第三,把根茎形成期安排在昼夜温差大而温度又适宜的月份里,以有利于产品器官的形成。生姜应适期播种,不可过早或过晚。若播种太早,地温低,热量不足,播后种姜迟迟不能出苗,极易导致烂种或死苗;播种过晚,则出苗迟,从而缩短了生长期造成减产。生姜的播种量受姜块大小和种植密度的影响,是姜农尤其是新发展姜区姜农关心的主要问题。一般高产优质栽培用种块大,用种量也多,每亩500千克左右。若一般地块或新发展姜区,用种量可略少,但不能低于300千克。事实上,用种量多虽当时投资高些,但姜种不烂,还可回收,故消耗性投入并不高,所以生产上只要条件具备,应尽量用适当大些的姜块做种,有利于生产,提高效益。

4、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实现丰产的重要措施,但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很复杂的,它受土壤、肥水条件、播种期、播种量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在高肥水条件下,每亩种植7000株,植株生长健壮,群体可得到较好的发展。每亩产量可达3535.1千克;而在中肥水条件下,同样每亩种植7000株,由于营养条件所限,则植株长势一般,群体偏小,每亩产量为2948.3千克。上述现象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通常在土质肥沃、肥水足的条件下,往往茎叶茂盛,植株高大,因而行、株距亦适当加大;相反,在山岭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条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营养面积也应适当缩小。

5、遮荫。生姜为阳性耐阴植物,不耐高温,不耐强光,在花荫状态下生长良好,因此,种植生姜均要进行遮荫栽培。生姜幼苗期正处在初夏季节,天气炎热,阳光强烈,空气干燥,如无遮荫措施,则姜苗矮黄,生长不良。遮荫的方式方法在播种后1个月铺上稻草、茅草、麦秆或油菜秆,铺草不可过稀。

6、追肥与培土。生姜在其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吸肥特点,因此,在栽培管理上,应按其吸肥规律施肥,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生姜生长期长,需肥量大,欲获丰产,除施足基肥外,还应分期进行追肥,才可满足生姜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每亩需施氮25-30干克,磷8-10千克,钾30-35干克,分别在3次追肥中施用。幼苗期,植株生长量小,需肥不多,但幼苗期很长,为使幼苗生长健壮,通常于苗高30厘米左右并具1-2个小分枝时,进行第一次追肥,称为“小追肥“或“壮苗肥“。每亩可施硫酸铵15-20千克。立秋前后,是生姜生长的转折时期,也是吸收养分的转折期。自此以后,植株生长速度大大加快,是大量积累养分并形成产品的主要时期,对肥水需求量大,欲获高产,必须保证养分的充分供应。因此,立秋前后应结合拔除姜草或拆除姜棚进行第二次追肥,又称“大追肥“或“转折肥“,这次追肥对促进根茎膨大并获取高产起重要作用。这次追肥要求将肥效持久的农家肥与速效化肥结合施用,每亩可施细碎饼肥70-80千克,或腐熟优质厩肥3000千克,另加复合肥成硫酸按15-20千克。在姜苗北侧距植株基部大约15厘米处开一施肥沟,将肥料施入沟中,使土、肥混合,然后覆土封沟。九月上旬,当姜苗具6-8个分枝时,也正是根茎迅速膨大时期,可根据植株长势,酌情进行第三次追肥,称为“补充肥”。对土壤肥力较差和植株长势一般的姜田,每亩可施复合肥或硫酸铵20-25千克;对土壤肥力较好、植株生长旺盛的姜田,亦可酌情少施或不施,以免茎叶徒长,影响根茎膨大。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时期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在肥料种类和施肥数量相同的情况下,以按生姜吸肥特点进行分期追肥效果最好。试验结果还表明,追施转折肥对产量形成起重要作用,缺施转折肥对产量影响最大,产量降低。

7、藏洞的技术标准。符合座南朝北、冬暖夏凉的条件,土层结构硬软适中,土壤干燥的山地,便于打洞又便于储存、运输条件,藏洞的高度和宽度最好控制在1.8—2.0米左右,深度10米左右,洞顶保持穹顶结构,牢固和实用。

四、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生姜生猪种养结合模式的示范与推广”项目中,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顺利完成了预先的目标任务,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二是通过项目的实施,为农民找到了一个适合实际的种植技术,这将改变项目前种植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的现象;三是通过各项试验、示范,不断创新,总结出了一套生姜高产栽培技术和成功经验,不仅对我县的生姜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农民生姜种植产业化生产提供了良好平台。

2012年2月10日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