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

日期:2021-06-16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 本文关键词:有感,培养孩子,讲座,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 本文简介: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有感今天幼儿园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讲座。听了王老师的讲座后真是受益匪浅,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对孩子教育上的一些不足和需要做的改进。幼儿园把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扎扎实实的贯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园时向老师问好;离园时对老师说再见;吃饭前洗手;做游戏排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 本文内容: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有感

今天幼儿园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讲座。听了王老师的讲座后真是受益匪浅,也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对孩子教育上的一些不足和需要做的改进。

幼儿园把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扎扎实实的贯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园时向老师问好;离园时对老师说再见;吃饭前洗手;做游戏排队;自己收拾玩具等等,都涵盖了对孩子懂礼貌、讲卫生、遵守秩序等方方面面的养成教育。因此,我们家长总是理所应当的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当成是幼儿园的责任,而忽视了自身对孩子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通过王老师的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当孩子还在咿呀学语时开始,所有的认知都离不开父母,每天除了在幼儿园以外的时间都是在父母身边,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的就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牢固。俗话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而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而从儿童生理特点来讲,幼儿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也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但及时纠正也比较容易。所以,幼儿时期,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最重要。

其次,我们知道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我们懂得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要求一致。先是家庭内部(父母、祖辈及家中的其他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如培养孩子不随便吃零食的习惯,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而爷爷奶奶放纵,那是不可能培养起好习惯的。还有就是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要一致。现在,不少孩子在学校里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则判若两人。如果孩子在家、在表现不一,就说明还没有养成好习惯,如果家庭与学校彼此密切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孩子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形成好习惯则是孩子一生一世的事,因而需要我们家长格外关注,用心培养指导。

最后,要感谢幼儿园举办的家长课堂活动,感谢王老师的指导,给我们灌输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家长要结合理论从实践出发,与幼儿园互相配合,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争取给孩子做一面最好的“镜子”,共同完成对幼儿好习惯养成这个艰巨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任务。

篇2: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

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 本文关键词:南湖,纪念馆,有感,参观,革命

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 本文简介: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从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回来,我思绪良多,感触颇深。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省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修建的。在纪念馆正门中央,中国共产党党徽高高的悬挂,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纪念馆的正门上方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光熠熠的大

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 本文内容:

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有感

从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回来,我思绪良多,感触颇深。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省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修建的。在纪念馆正门中央,中国共产党党徽高高的悬挂,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纪念馆的正门上方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光熠熠的大字,主楼顶部矗立着天圆地方的建筑标志,隐喻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如天地日永垂与世。纪念馆西面,有一堵气势恢宏的宣誓墙,红色的党旗浮雕嵌在中央。可以看到有很多来参观的人在宣誓墙前凝视,再一次表明了对党的忠诚。南湖革命纪念馆记载着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船精神”。

纪念馆内,从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虎门销烟”、“开国大典”、“嘉兴火车站”、“三大战役”、“上海石库门”、“鸳湖旅馆”、“北大红楼”、“巴黎公社”等等复原场景,仿佛身临其境,带我们再次回首感受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共产党员宣言、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战士们戴过的围巾、穿过的草鞋、用过的食盒,一幕幕场景,使我们对革命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带给我们的是一次革命意志的洗礼。

一楼和二楼为“开天辟地”单元,讲述鸦片战争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对外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苦难、抗争,志士仁人救国图存的艰辛探索,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一大”代表们的经历及会议概况,使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社会各界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壮大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楼则为“光辉历程”单元,是以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的重要史实为节点展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光辉成就。让广大参观者能迅即饱览我党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馆内每一个展览物都有着一个独特的故事,我们应驻足在各种具有革命意义的物品前,用心去感受那段为了理想而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的历史。

参观了南湖纪念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将成为我的精神动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3: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本文关键词:实践论,真知,有感,实践

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本文简介: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大一上学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燃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兴趣,课堂上知识学习到了一些浅显的皮毛,就已经令人叹服这一理论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实践出真知-读《实践论》有感 本文内容:

实践出真知

——读《实践论》有感

大一上学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燃起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兴趣,课堂上知识学习到了一些浅显的皮毛,就已经令人叹服这一理论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武器与科学方法。所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投身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时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其中毛泽东是最伟大最鲜明的最成功的代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与运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在读《实践论》之前,我对“实践”这一词的理解很浅显,但我知道实践、实干、脚踏实地等思想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南宋词人陆游就重视躬行践履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作,自其诞生七十余年以来,仍凭借高超的智慧、缜密的思维、独特的思想观点、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们反刍回味、学习运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实践论》结合中国实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并且它还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创造性的结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中国化。此外,它还深入探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指出它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论述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

《实践论》一开始向我们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详细讲解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社会实践,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影响。二、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也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运用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去指导实践,自觉能动地、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赖于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赖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实践论》随之讲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精辟地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把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时间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文章批判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强调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而重视理性认识,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经验论则忽视理性认识而只重视感性认识,只承认经验的实在性,否认理性的实在性。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那么就算认识运动完结了吗?并不是,认识由实践始,进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

既然已经了解了认识运动,那么认识运动有什么规律可循吗?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客观实际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完结,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永无完结。

这篇《实践论》无论是对当时的革命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对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运用“实践论”批判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使中国革命少走了许多弯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等《实践论》中的观点,从“大跃进”、“文革”等错误的旋涡中挣脱出来,开始了改革开放,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篇《实践论》也为我们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在认识事物时,我们要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外在联系,进而反复研究,获得事物的本质,知晓事物的内在特征、内在联系,还要探究这一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反复试验以获得这一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这种科学探究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正确的知识,才能得到真理。

    以上《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讲座后有感》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