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浙江学考20XX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

日期:2020-08-21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 本文关键词:篇目,荷塘,浙江,演练,月色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 本文简介:5荷塘月色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明眸(móu)倩影(qiàn)独处(chù)鹢首徐回(yì)B.宁静(nínɡ)悄悄(qiāo)曲折(qǔ)妖童媛女(yuàn)C.脉脉(mò)霎时(chà)乍看(zhà)缕缕清香(lǚ)D.羞涩(sè)煤屑(xiè)踱步(d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 本文内容:

5

荷塘月色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眸(móu)

倩影(qiàn)

独处(chù)

鹢首徐回(yì)

B.宁静(nínɡ)

悄悄(qiāo)

曲折(qǔ)

妖童媛女(yuàn)

C.脉脉(mò)

霎时(chà)

乍看(zhà)

缕缕清香(lǚ)

D.羞涩(sè)

煤屑(xiè)

踱步(duó)

蓊蓊郁郁(wěnɡ)

D

[A项,“处”读chǔ;B项,“曲”读qū;C项,“霎”读shà。]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18】

A.幽僻

敛裾

凝碧

点掇

B.嘻游

酣眠

惦记

袅娜

C.船棹

弥望

稀蔬

参差

D.幽静

风姿

斑驳

灌木

D

[A项,掇—缀;B项,嘻—嬉;C项,蔬—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中国文人能从一根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根枯藤具有不经修饰的自在雅逸的________,具有一种含弹性的劲力。

②这部电影,借助电脑特技,人物肆无忌惮地飞来飞去,与那些蹩脚港台片毫无二致,一点也吊不起人________的胃口。

③他的声音,仿佛带你进入了一个辽远________的境界,就像我们的生活,不可预知,难以把握,却那么值得期待。

A.风致

消受

苍茫B.风韵

受用

渺茫

C.风致

受用

苍茫D.风韵

消受

渺茫

A

[风致: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风韵: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受用:指享受、得益。消受:指享受、享用。多用于否定。苍茫:指空阔辽远,无边无际。强调大而边界模糊不清。渺茫:指相距很远而模糊不清。]

4.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A、B、C三项与例句修辞皆为通感,D项修辞为比喻、拟人。]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D

[D项,冒号改为分号。]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有句成语,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讲的是一个人说话和行为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此次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无意间给这句颇为复杂的中国成语最清晰的诠释。

B.“女排精神不是一定要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这是老一辈女排队员们一脉传承给年轻人的女排精神,也是郎平在绝境中给女排队员们的战斗指令。

C.

杭州G20版的《难忘茉莉花》,是一首全新创作的歌曲。经青年歌唱家雷佳的诠释和演唱,更加深情饱满、动心动人。

D.

2016年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奖评选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新闻单位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A

[B项,逻辑关系错误“这是”和“也是”的内容颠倒;C项,语序不当,“诠释和演唱”应为“演唱和诠释”;D

项,搭配不当,“水平”不能“增强”,把“增强”改为“提高”。]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村有座房子因年久失修,天花板上、墙上斑驳陆离,好像刚完成的油画被雨淋过的样子。

B.他没精打采地坐在地上打发时间,低着头,不说话……

C.自1926年以来就没有任何有关豚足袋狸的报道,世界上很多动物学家认为它们已经销声匿迹了,只不过不知道确切的年月而已。

D.姑娘们穿上节日的盛装,亭亭玉立,恍若天仙,更增添了庆典的欢快气氛。

C

[A项,“斑驳陆离”多形容色彩纷杂。B项,“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C项,“销声匿迹”的意思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抛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而选项中把“销声匿迹”误作“消失、灭绝”的意思。D项,“亭亭玉立”形容女子修长的身材,也形容花木挺拔秀丽。]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瓷上青花与画中水墨一样,都是至雅至精、至美至极的艺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到极致,也浓到极致。青花瓷以它的这种独特瓷韵,自蒙元以后,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流。

①或明朗宁静,或曲折幽深

②具有无法言说的韵味

③画以墨为韵,瓷以青为贵

④或如蓝天白云,或如荷塘月色

⑤一如水墨在宣纸上铺展

⑥青花在瓷胎上的色性

A.③⑥①④⑤②B.②⑥⑤③④①

C.②③④①⑥⑤D.③⑥⑤②①④

D

[根据首句提示,确定③在第一位,接下来说明青花瓷与墨画的相似性,可以确定⑥⑤②应紧随③后;①与④结构相同,按照排比句式一般短句放在前,长句放在后的原则,确定①在④前,它们是对“韵味”的具体描述,应紧随②后。注意标点的提示作用,注意文段的说明对象是“青花瓷”。]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9.请简要赏析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导学号:821600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通感,把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或“清香本应从人的嗅觉的角度来写,但此处作者用渺茫的歌声从听觉角度来加以形容”),准确传达出荷香的清淡、缥缈、若有若无的特点。

1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①段中的“微风”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②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③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11.第②段中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请结合第②段上下文,分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指淡云遮掩了月光,形成一种朦胧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2.在荷塘四周的情景描写中,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描写了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按照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由静到动的顺序来写景。

1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拟人化的比喻,把树缝里漏出来的“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

反衬出月色的朦胧迷人。

14.文中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导学号:821600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来反衬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

篇2:浙江学考20XX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3兰亭集序达标演练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3兰亭集序达标演练 本文关键词:兰亭集序,篇目,浙江,演练,达标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3兰亭集序达标演练 本文简介:23兰亭集序一、夯实基础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咸:全,都B.是日也是:这C.夫人之相与相:相处,相交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导致D[D项,致:情致,情趣。]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亦足以畅叙幽情③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3兰亭集序达标演练 本文内容:

23

兰亭集序

一、夯实基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咸:全,都

B.是日也

是:这

C.夫人之相与

相:相处,相交

D.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导致

D

[D项,致:情致,情趣。]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④及其所之既倦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D

[①介词,把;②介词,用来;③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④动词,达到,得到。]

3.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少长咸集”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

【导学号:82160059】

A.映带左右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群贤毕至

D

[D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B项,副词作动词;C项,数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映带左右

D.列坐其次

A

[A项,定语后置句;B、C、D三项,省略句。]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殊:不同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由:原因

C.终期于尽

期:期限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固:本来

C

[C项,期:注定。]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已为陈迹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不能喻之于怀

④亦将有感于斯文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D

[①动词,成为。②动词,是。③介词,在。④介词,对。]

7.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

B.王羲之批判了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

C.“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体现了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感受中的一份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

D.这段文字主要写作者对死生之事发出兴尽悲来的感慨,最后阐明兰亭宴集的原因。

D

[“最后阐明兰亭宴集的原因”不对,这段文字最后阐明的是作序的缘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迁而改变。

(2)(我)一向认为那种把死和生看作完全一样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没有区别的说法也是虚妄的。

篇3:浙江学考20XX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1长亭送别检测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1长亭送别检测 本文关键词:篇目,长亭,浙江,送别,复习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1长亭送别检测 本文简介:21长亭送别一、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生难字筵席(yán)玉骢(cōnɡ)迍迍(zhūn)金钏(chuàn)笑靥(yè)揾泪(wèn)蹙眉(cù)谂知(shěn)玉醅(pēi)谨赓一绝(ɡēnɡ)绣衾(qīn)青鸾(luán)鹧鸪(zhèɡū)经忏(chàn)白泠泠(línɡ)2.多音字二、写字

浙江学考2018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21长亭送别检测 本文内容:

21

长亭送别

一、读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

1.生难字

筵席(yán)

玉骢(cōnɡ)

迍迍(zhūn)

金钏(chuàn)

笑靥(yè)

揾泪(wèn)

蹙眉(cù)

谂知(shěn)

玉醅(pēi)

谨赓一绝(ɡēnɡ)

绣衾(qīn)

青鸾(luán)

鹧鸪(zhè

ɡū)

经忏(chàn)

白泠泠(línɡ)

2.多音字

二、写字形|

奥妙无穷方块字

云霄

揾拭

凄凄惶惶

厮守

嘶鸣

斜晖

淡烟暮霭

三、辨词语|

送你一双慧眼

安排

安置

安顿

不同

安排:①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②安置(人员)。

安置:安放、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安顿:①安排,使人或事物有着落;②安稳。

辨析

“安排”,重在“排”,对人和事物的处理、调配或合适的安排,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安置”重在“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指对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安顿”重在“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

徘徊

踟蹰

不同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他独自在江边徘徊;②比喻犹疑不决:徘徊歧路;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辨析

“徘徊”比“踟蹰”的运用范围要广。

四、背成语|

化整为零多积累

1.杯盘狼藉:狼藉,像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2.举案齐眉: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劳燕分飞:劳,伯劳。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名声和利益。

5.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王实甫,生卒年不详,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市)人。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艺伎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魄文人。编撰杂剧14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对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典型的妇女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合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体常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丑,俗称“小花脸”。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主要内容]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蒙古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知识分子处于仅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西厢记》就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时代。它通过莺莺与张生这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向往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本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感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写作特色]

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长亭送别》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一煞》等。

②兼用多种修辞手法。全折综合运用夸张、比喻、用典、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

③用典和化用。典故即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使曲文有深沉典雅之美,厚重凝练、富有文采。

爱情是什么?它是一种给予,不是索取,一味的强占和索取,只会让对方感到压抑可怕。它是一种信任,不是猜疑,懦弱的心理和猜疑,只会让对方离你越来越远。它是一种互动,不是施舍,因报恩或其他而给予,只会让对方越陷越痛苦。

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人为了追求爱情而赴汤蹈火。张珙为了崔莺莺毫不犹豫地接受老夫人的挑战而进京赶考,天保和傩送为了翠翠不惜以唱歌来进行爱情“决斗”,白朗宁追求爱情的壮举创造了奇迹……

青春比鸟还自由,什么人能把爱情阻挠?在爱情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磕磕碰碰,但只要是真爱,我们就要坚定步伐,执着追求。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荫(yìn)

玉骢(cōnɡ)

揾泪(wèn)

张珙(ɡǒnɡ)

B.迍迍(tún)

泠泠(línɡ)

惶惶(huánɡ)

溶溶(rónɡ)

C.金钏(chuàn)

蹙眉(cù)

玉醅(pēi)

谂知(shèn)

D.弃掷(zhì)

长吁(yū)

谨赓(ɡēnɡ)

栖迟(qī)

A

[B项,“迍”读zhūn。C项,“谂”读shěn。D项,“吁”读xū。]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筵席

笑靥

疏林斜辉

凄风苦雨

B.蹙眉

厮守

举案齐眉

蜗脚虚名

C.狼藉

玉醅

劳燕纷飞

荒村野店

D.挣揣

把盏

襟袖淋漓

娇娇滴滴

D

[A项,辉—晖;B项,脚—角;C项,纷—分。]

3.下列词语在文中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迍迍(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远离)

靥儿(面部装饰)

B.揾(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熟知,深知)

口占一绝(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作,酬和)

玉醅(美酒)

白泠泠(清澈的样子)

D.栖迟(留恋,迷恋)

奈时间(无奈眼前)

余荫(多余的阴凉)

推整(假装整理)

C

[A项“破题儿”在文中指离别的开始。B项“揾”意为“揩拭”。D项“余荫”意为“恩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55】

A.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B.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C.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D.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B

[A项,“时间”是“此时、眼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B项,“虽然”表转折,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C项,“将”,动词,拿;“来”,过来;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扶持”是“当心、留意”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应当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立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不为任何庸俗低级的东西所迷,不为任何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困。

B.孙悦自从被湖人裁掉之后就坏事儿连连,刚被裁掉不久,就与名模女友劳燕分飞,最近又身陷“偷笑门”和“车震门”的旋涡之中。

C.两人在比赛中配合默契,在日常生活中也举案齐眉,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D.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污染让发展中国家付出很大的代价,就好比上了一桌酒席,美国已经吃得杯盘狼藉,然后对发展中国家说:“你埋单吧。”

C

[A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名声、利益。B项,劳燕分飞:比喻人的离散(多用于夫妻)。C项,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用在句中不恰当。D项,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造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③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④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①“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②“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句,后化为成语“劳燕分飞”,比喻人的离散。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句。]

7.下面句子中,使用拟人修辞的一项是(

)

【导学号:82160056】

A.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C.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C

[A项,夸张;B项,比喻;D项,用典。]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张生和莺莺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厢记》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①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

②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③她并不看重功名

④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

⑤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⑥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A.②③⑥①④⑤

B.④①⑤③②⑥

C.①④⑤②③⑥D.⑤①④⑥②③

C

[先将6个句子分类,①④⑤写张生,②③⑥写莺莺;根据“张生和莺莺”判断①④⑤在前,②③⑥在后;再根据代词判断,选C。]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雾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9.“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一句抓住了怎样的景物特色?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抓住深秋季节寥廓萧索的景色特点,意在烘托莺莺的痛苦心情。

10.究竟“谁”在“染霜林”,文中是否做了回答?这句话意在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做了回答,意思是惜别的血泪染红了霜林,意在表现哀怨的凝重。

11.【端正好】一曲与【一煞】一曲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是借景抒情,但前者是晨景,后者写暮景,前者写云花雨雁,后者写林烟暮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2.【滚绣球】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莺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景物有:柳丝、疏林、斜晖。莺莺希望路旁随风飘拂的柳丝化作丝缰拴住张生远行的骏马,希望落叶之后显得疏阔的树林枝条挽住西坠的夕阳,让时间走慢点,就为了能跟张生在一起多待一会儿。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莺莺不忍分离、依依惜别的深情。

13.找出【滚绣球】中的夸张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作者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14.将《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与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以上《浙江学考20XX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浙江学考20XX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浙江学考20XX高考语文复习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5荷塘月色达标演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