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

日期:2020-06-18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 本文关键词:八年级,单元,材料,历史

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 本文简介: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1、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炮子窑》⑴材料反映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⑵这一情况是怎样造成的?⑶此材料反映了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了

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 本文内容:

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

1、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窑》

⑴材料反映什么时期的什么情况?

⑵这一情况是怎样造成的?

⑶此材料反映了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2、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⑴上述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⑵香港被英国统治长达多少年?

⑶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开放了一系列港口城市,这与材料中开放的口岸有何区别?

⑷这一条约是在哪一战争中签定的?这次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胜利者把口袋满,把箱筐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是哪两个强盗的历史。“材料二:“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回答:(1)材料一中的“有一天“发生于哪年?两个强盗是谁?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俄国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与他类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3)材料二中说的“俄国比任何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何而言?

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⑴“大将”指谁?

⑵此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⑶诗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材料一: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以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

材料二: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那出。——瓦德西

⑴瓦德西统帅的军队称什么?这支军队在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⑵此前还有那支军队曾侵入北京?他们在哪次侵华战争中入侵的?在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

⑶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6、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运动,旧试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试的农民战争”、“旧试的农民战争”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指

“改良主义运动”指

“旧试的农民战争”指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指

⑵“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答:“新的社会力量”指

“先进理论”指

⑶概括指出“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

7、慈溪一带流传着一首民歌,说:“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

⑴当地人为什么把洋人比做鹰?

答:

⑵红头军指什么军?

答:

⑶洋人镇压红头军的组织叫什么?由谁统领?

答:

⑷这段民歌反映了什么?

答: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

②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③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影响?清朝形成了怎样的社会局面?

④西方列强一向标榜自己是来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何认识?

9、材料分析

材料一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以上言论是谁说的?

(3)材料一中的“贼”指的是什么?

(4)为什么“无力回天”?

(5)“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6)1898年他参与了什么运动?这个运动有何内容和影响?这个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0、阅读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

(1)这是哪一个革命团体的革命纲领?此团体是由哪个阶级的那个派别建立的?

(2)此团体具有什么性质?

(3)材料中的“鞑虏”指什么?

4)“民国”后来建立于何时?

(5)后来这一纲领又被阐发为什么?

(6)孙中山先生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质?

11、材料阅读

材料一:“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我们已经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

——陈独秀

材料二:“……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李大钊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

(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中国废了君主”是指什么?

(4)上述材料的内容出现于什么运动中?

(5)材料二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指什么?

(6)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拒的?

(7)为了迎接“这个潮流”,李大钊是怎么做的?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

上述材料中的“公”指何人?

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

13、阅读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请回答:

①上文出自哪篇小说?作者是谁?

②上文批判了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1)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至少答出2项)

(3)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15、阅读下列材料: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响应……,第二,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请回答:

①上述起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起义的组织者是谁?

②起义胜利后宣告成立了哪一政权?在什么地方成立的?

5

篇2:20XX_20XX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训练_落实提升苏教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训练_落实提升苏教版 本文关键词:长沙,学年,看海,苏教版,单元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训练_落实提升苏教版 本文简介: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百舸(ké)方遒(qiú)寥廓(kuò)灰烬(jìn)给予(gěi)脊骨(jǐ)贝壳(qiào)瞳孔(tóng)依偎(wēi)【答案】“舸”应读“gě”,“给”应读“jǐ”,“壳”应读“ké”。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训练_落实提升苏教版 本文内容:

沁园春

长沙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百舸(ké)

方遒(qiú)

寥廓(kuò)

灰烬(jìn)

给予(gěi)

脊骨(jǐ)

贝壳(qiào)

瞳孔(tóng)

依偎(wēi)

【答案】

“舸”应读“gě”,“给”应读“jǐ”,“壳”应读“k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油画《战友》选取了毛泽东同志和杨开慧烈士在长沙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典型环境,以隐现于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湘江、橘子洲、船舶为衬景,突出表现了他们的光辉形象。

②喜欢侠客文化的周杰伦骨子里也十分有________,对身边的朋友都会伸出手,帮助一把。

③有资料显示,散步和慢跑是锻炼呼吸的好办法。________按照“吸气、吸气、呼气、呼气”的节奏调整好步伐,散步和慢跑

________能产生好的效果。

A.苍茫

义气

如果

B.苍茫

意气

只有

C.渺茫

意气

如果

D.渺茫

义气

只有

【解析】

①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指无把握,难以预期。②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意气”往往指精神状态。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义气”往往适用于牺牲自己利益的场合。③“只有……才……”表条件;“如果……就……”表假设。此句中用“如果……就……”更符合语境。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②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③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春兰秋菊,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④众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了生活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抗颜为师。

⑤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党内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绝不能养痈遗患。

⑥这篇文章虽然写得不好,但比起以前来还是有一点进步的,我这样想,不是聊以自慰吧?

A.③④⑤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解析】

①风华正茂: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不能用来修饰学习和生活。②指点江山:形容评论天下大事。在此句中属于望文生义。③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各自在自己开花的季节显示出秀美。比喻各擅其美,各有所长。不合语境。④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使用正确。⑤养痈遗患:生了毒疮不去医治,给自己酿成祸害。比喻对坏人、坏事姑息宽容,结果自己遭殃。使用正确。⑥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使用正确。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是一面“镜子”,常照照有利于领导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官员要学会从网上知民忧、察民情,在网下解民愁、疏民怨,从而赢民心、顺民意。

B.面对2014年的楼市地震,潘石屹表示,目前的形势甚至比2008年还要严峻,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消化存量。

C.近日,人民日报刊文揭示了钓鱼岛列屿是在《马关条约》中随着台湾岛等被日本窃取,在二战后又与这些岛屿一起回归中国。

D.作为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略显青涩,但创作者以诚恳的姿态,还原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创作了一部充满质感的电影。

【解析】

A项,“知民忧、察民情”“赢民心、顺民意”两处语序不当。B项,“目前的当务之急”语意重复。C项,“人民日报刊文揭示了……回归中国”一句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事实”,句子成分残缺。

【答案】

D

阅读《相信未来》第1、2节,完成5~8题。

5.“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是什么意思?

【解析】

许久不开灶,没有食物可以烧煮,意思为极端贫困。

【答案】

极端贫困。

6.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解析】

抓关键词语,“贫困”“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是现实,但“我”依然“相信未来”。

【答案】

对现实进行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

7.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析】

关键语句:“相信未来”。

【答案】

虽然遭受生活与爱情的双重打击,但仍坚定地相信未来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8.请简析本诗意象选取上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

炉台、灰烬、露水、枯藤等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在这样的困境中作者依然相信未来,是多么可贵啊。

【答案】

选取的意象如炉台、灰烬、露水、枯藤等,渲染了悲哀凄凉的意境,很好地突出了人生的挫折与困厄,突出了逆境中仍坚定相信未来的可贵与不易。

篇3:20XX_20XX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分层,学年,测评,学业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 本文简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导学号:16582054】A.本届书画交流活动中,书画名家纷纷献艺,一幅幅书法力透纸背,一幅幅丹青意境深远,博得观众的连声喝彩。B.三名罪犯拒不供述在昆明砍杀无辜群众的暴恐犯罪行为。国外有人士认为没有供词罪不容诛,但他们必将受到人民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 本文内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

【导学号:16582054】

A.本届书画交流活动中,书画名家纷纷献艺,一幅幅书法力透纸背,一幅幅丹青意境深远,博得观众的连声喝彩。

B.三名罪犯拒不供述在昆明砍杀无辜群众的暴恐犯罪行为。国外有人士认为没有供词罪不容诛,但他们必将受到人民正义的严惩。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

D.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口诵心惟,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E.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解析】

B项,罪不容诛: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E项,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不是表明诚信的。

【答案】

BE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导学号:16582055】

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马克思之所以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

C.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成分残缺,应在“马赛尔·德普勒”后加上“的发现”;D项,成分残缺,应删掉“在”“中”。

【答案】

B

3.下列对伟人逝世的几种不同的表达都非常得体,不同凡响,其中表达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雨果评论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B.恩格斯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之死:“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C.黄宗英写演员赵丹之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写音乐家聂耳之死:“经过23年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解析】

B、C、D三项分别用“停止思想”“落下生命之幕”“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明扣“思想家”“演员”“音乐家”的身份,A项,暗扣文学巨匠的身份。

【答案】

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16582056】

150年前马克思宣布了“共产主义幽灵”的出现,欧洲一切反动势力真是茫茫然,吓得手忙脚乱。________________。

①1983年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时,当时的西德曾专门发行832万枚铸有马克思头像的硬币,其中35万枚专供收藏。

②这个世界完整地保存了这座房子,还在它的旁边开辟了马克思纪念图书馆。

③150年后,当我站在特利尔这座小房子里时,西方人已经不怕马克思了,这窗户外面就是资本主义世界。

④联邦政府国务秘书就此事在议会答辩说:“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在西方虽有争论,但他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

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经过了那个“神圣的围剿”后,现在已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认真地从中汲取着养分。

⑥而在此前,西德马克上只铸历届总统的头像。

A.①⑥③⑤④②B.③②⑤①⑥④

C.①⑥③②⑤④D.③①⑤⑥②④

【解析】

③承接前面的句子,②“这个世界”承接③中“资本主义世界”,②⑤中“它”指“这座房子”,①⑥是转折关系,④中“此事”指的是①⑥的内容。

【答案】

B

5.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__①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__②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__③__。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解析】

纵观全段,在讲述“优势”的同时,也提到了

“风险”,所以①处应填写“有风险”的内容。②处采用问句形式,后面是另外举例,所以此处应填写“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③处是对上面内容的总结,联系下文中的“两难”提示,要突出“两难境地”。

【答案】

①也有安全风险

②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

③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

6.某中学高三(6)班班长以班委会的名义写了一封邀请函,恭请杨校长参加本班的文艺晚会。邀请函正文如下,它在用词、语言表达和标点使用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导学号:16582057】

高三年级(6)班拟定于本月15日晚7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放飞梦想》文艺晚会。我班同学诚挚邀请您到达晚会现场,并要求您在晚会开始前给我们这些即将走上高考考场、放飞人生理想的莘莘学子们送上最温馨的叮咛和嘱咐。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________改为______

③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④________改为______

⑤________改为________

【解析】

“放飞梦想”是晚会的主题,故应用引号;“到达”“要求”不合邀请函的语气;“莘莘学子”为复数,与“们”语义重复;“叮咛”和“嘱咐”语义重复。

【答案】

①《放飞梦想》的书名号

引号

②“到达”

“莅临”(或“光临”)

③“要求”

“(敬)请”(或“恭请”“恳请”)

④“莘莘学子们”

“学子”

⑤“叮咛和嘱咐”

“叮咛”(或“嘱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导学号:16582058】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目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绛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赏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丏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丏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解析】

A项,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B项,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的担忧而非对他的不认同;C项,两处错误,第一处原文是“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第二处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合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

【答案】

DE

8.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①因为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

②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

③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悲悯之心。

9.文中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

②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

③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

10.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①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②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责备,只说“下次再还”。③“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

(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①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②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咐学生:“早些回来,勿可吃酒”“铜钿少用些”。③“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答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也可。言之成理即可)

    以上《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八年级历史1、2单元材料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