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

日期:2020-04-10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 本文关键词:北京,复习,答案,陈情表

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 本文简介:《陈情表》字词总结(一)通假字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则刘病日笃。2.形容词用作动词则刘病日笃3.形容词用作名词夙遭闵凶猥以微贱。4.名词用作动词臣少多疾病。5.使动用法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6.名词作动词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 本文内容:

《陈情表》字词总结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

零丁孤苦。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则刘病日笃。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则刘病日笃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

4.名词用作动词

臣少多疾病。

5.使动用法

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6.名词作动词

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谨拜表以闻。

7.名词作状语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三)文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

2.有所希冀。

“有所……”,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无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

(四)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五)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六)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七)成语

孤苦伶仃

茕茕孓立

形影相吊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朝不谋夕

乌鸟私情

结草衔环

皇天后土

人命危浅

(八)重点翻译句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九)多义词

1.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

(1)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

(1)慈父见背。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

(1)

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

猥以微贱。

(3)

①臣具以表闻。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无以至今日。

④无以终余年。

(4)

谨拜表以闻。

5.

(1)行年四岁。

(2)九岁不行。

6.

(1)当侍东宫。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7.

(1)既无叔伯。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8.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2)无以终余年。

(3)愿乞终养。

9.

(1)辞不赴命。

(2)人命危浅。

(3)更相为命。

10.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2)谨拜表以闻。

11.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12.

(1)晚有儿息。

(2)气息奄奄。

13.

(1)①逮奉圣朝。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且臣少让伪朝。

(2)

朝不虑夕。

14.

(1)门衰祚薄。

(2)但以刘日薄西山。

(十)古今异义词

1.

九岁不行。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

晚有儿息。

4.

而刘夙婴疾病。

5.

逮奉圣朝。

6.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7.

寻蒙国恩。

8.

除臣洗马。

9.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1.

臣之辛苦。

1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十一)古代官职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参考答案】

《陈情表》字词总结

(一)通假字

1.

夙遭闵凶。

闵,通“悯”。

2.

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二)词类活用

1.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

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

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

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四)被动句

1.

而刘夙婴疾病。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五)省略句、判断句

1.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2.

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3.

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4.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宾语、主语。

5.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②拜臣为郎中。③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

①具以表闻之。②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六)状语后置句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2.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七)成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

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主谓结构。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左传·僖公十五年》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八)重点翻译句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九)多义词

1.

(1)的,助词。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2.

(1)急于星火。

比,介词。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

3.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4.

(1)因,因为,介词。

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2)凭,介词。

猥以微贱。

(3)用,拿,介词。

①臣具以表闻。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③无以至今日。

④无以终余年。

(4)同“而”,连词。

谨拜表以闻。

5.

(1)行年四岁。

经,经历,动词。

(2)九岁不行。

走,动词。

6.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7.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8.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9.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10.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动词。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11.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12.

(1)晚有儿息。

子,名词。

(2)气息奄奄。

呼吸,名词。

13.

(1)朝廷,名词。

①逮奉圣朝。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③且臣少让伪朝。

(2)早晨,名词。

朝不虑夕。

14.

(1)门衰祚薄。

浅薄,形容词。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动词。

(十)异义词

1.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

晚有儿息。

古义:子女,这里指子。

今义:今无此义。

4.

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①被……缠着。②多指病重

今义:①今天此义。

②指病。

5.

逮奉圣朝。

古义:及,到达。

今义:今天此义。

6.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今义:今无此义。

7.

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今无此义。

8.

除臣洗马。

古义:任命,授职。

今义:今无此义。

9.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大概、或许。

今义:今天此义。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

今义: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十一)古代官职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以上《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北京版陈情表总结复习和答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