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教学心得 内容页

语文教学心得: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

  语文教学心得: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要素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号召,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为例,做出教学分析,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及其特性,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建构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个话题。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能不能产生足够的兴趣,既能够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能够衡量教师教学的成败,本文选取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来探讨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分析,浅谈几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授课的导入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导入既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绝对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节语文课的开端,如果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那直接会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小学生的特殊心理更是如此,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中,作者董明明写道:导入方法的选择,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三要考虑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结构等都有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讲究课堂开头的艺术,最好在教授这节课的开始就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设计和开头引导上下功夫,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如果开始就平铺直叙讲述全文,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但是如果老师做善意的引导,譬如:“你有没有听过维也纳的音乐?有没有看过维也纳的图片?”这样小学生会踊跃地发言,并且告诉老师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插图的巧用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好的插图给予学生更多的直观性,生动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注意在课堂中针对课文增加有关插图,老师适当地用图片加以引导。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讲课的需要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很多事先准备好的插图,包括动态的幻灯片,如奥地利的视频,西方音乐器材的图片等等,对此感到陌生的小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样做,学生在学《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文时思路更加清晰,更易把握维也纳的状况。这篇课文有关音乐,西方风情,如果没有这些漫画的话,直接向学生讲解维也纳,就会使学生产生抽象的感觉,小学生不是成熟读者,肯定不能直接从阅读文本想象到陌生的西方城市,因此增加这些插图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我让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图画上画了些什么音乐器材?这是哪个城市呢?为什么题目叫音乐之都维也纳呢,这个城市为什么和音乐有关呢?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了,兴趣激发出来了,大家兴致盎然,思维飞跃,都想一读课文而后快。这样,学生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另外,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本身就附有大量的教学插图,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功能向学生实施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疑问、情感教育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韩愈说过,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接触到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西方旅游过?有没有看过奥地利的视频?这篇课文里,音乐之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课文中的维也纳。”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兴趣彻底激发出来,他们发现维也纳这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美感,就会激发兴趣,从而掌握了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作为教师,可以采访一下学生:你眼中的西方城市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旅游的经历?你有没有学习过什么音乐?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踊跃发言,在相互交流中受到情感教育,达到与课文教学殊途同归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情境的创设常出现这样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设有对话情境,但无助于教学,或有助于教学,但情感教育太过于冗繁。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把握,兴趣的提升还与一个重要的问题相关,即情境需与心灵对话。

TAG标签: 语文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