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优秀教师教学管理精彩随笔欣赏-教育学生要从心开始

教育学生要从“心”开始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个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如果一个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就等于把学生看成一块块的木头,那么他就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知道,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宜早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测早知是长善救失的前提,思想教育的关键。只有重视预测,才能使教书育人工作建立在自觉的、科学的基础上,立于不败之地。古人又云:“凡人之所为皆始于心”。因此做到预测早知的关键就在于从“心”开始,解开“心”的“密码”。
小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世界上的万千现象一样,在其发生之前都有预兆。尽管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愿外露,甚至刻意隐藏,但由于人体是一个信息发射站,气质、语言、情绪、神态、动作无不向外传递着信息,加之其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力差,他们的心理信息往往会不由自主的由形体、语言表露出来。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善于因此而破解学生心灵的“密码”,也就是及时从学生身上捕捉各种信息和预兆,经过思考“加工”,才能预测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做到早知道,采取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实现长善救失的教育目的。
上述可见,破解学生心灵之“密码”而预测早知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么该如何从“心”开始呢?以下谈谈几点浅见。
一、勤于侦察“苗头”。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的“显示器”,而作文、小论文、周记中所蕴含的情感倾向、热点与是非则是学生思想的“晴雨表”。它尽管带有一定的内隐性、文饰性,但真象必然反映本质,就是假象也会曲折地反映本质。只要我们联系学生的性格、情感特点,用辩证思维的“解剖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就能从中剥出“合理内核”,发现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轨迹,作出发展趋势的逻辑预测。
二、善于察颜观色。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能够暴露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感色彩,而一定的情绪又总是思想的外化。学生的情绪就是学生思想的窗口,行为的前兆。学生采取某种行动之前都有一个动机斗争和决策过程,其思考及行为趋势必然通过一定的“颜”和“色”表现出来。如瞥目表示蔑视,消沉表示思想有包袱,撅嘴表示不满,不安表示内心胆怯或恐惧,回答老师问话吞吞吐吐且偷看同学的眼神表示心存疑虑或同伴是“头目”;后进生常在一起神色诡谲,叽叽咕咕,多是某些错误行为的先兆,……。教师只要留心捕捉学生的情绪和表情变化,就能预测他们思想行为的动向,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精于把握气质。气质是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郁型四种。气质类型本身虽然没有好坏,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在一般情况下,相同气质的学生会表现相似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师只要细心观察分析,精于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就可以根据学生经常性的思想行为推测出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思想行为,也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发生的行为推测出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从而采取“对症下药”的教育,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品质,防止消极品质的产生,增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预控性,避免学生诱发出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以至行为后果。
四、巧于听话辨音。俗话说:“言为心声。”人们一定的思想必然支配相应的言行,透露出内心活动的信息。如学生的牢骚话反映内心的某些不满,预示他可能消沉或抗争;经常讲“哥儿们”义气的学生,其表现缺乏应有的原则性,容易成群结队,为“哥儿们”利益乱了分寸。因此,教师要经常注意深入学生当中,用“情浓、甜话、善诱、巧启”的谈心方式与学生聊天。要注意分析学生言语的内容,从中找寻反映其内心“隐秘”的信息,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长于洞悉举止。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思想变化快,情绪波动大,自制力弱,其内心世界不仅在表情、语调方面“暴露”,而且常在外因诱惑下通过举止行动表现出来。教师应密切关注举止反常的学生,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间读懂其动作的隐意,就能对其思想行为的动向及趋势后果作出切实的预计和推测,从而增强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和及时性。
教师在破解学生心灵“密码”之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客观公正,防止主观臆断;二要全面分析,避免以偏概全;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克服形而上学看问题。
《学记》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育只有真正从“心”开始,教育者只有善于破解学生心灵的“密码”,才能做到预测早知,及时施教,防微杜渐;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生命化”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获得充分的舒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