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教师读书随笔成长是人性之花在苦难中优美绽放

多年前的一个午后,看电影频道播放《草房子》,那种氤氲着青春成长时淡淡的忧伤与苦涩,那种在贫穷苦难面前少年们所展现出的坚强与人性美,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萦绕。那时不知曹文轩,那时的自己手握遥控器漫无目的的找台,最终总是定格于电影频道,那里,总有连续不断的电影满足我的观看欲望。
大半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十年典藏”《草房子》,看得浑然不知时间的流逝,以至于时空颠倒。时至今日,我自以为被世俗磨砺地冷漠麻木的心灵,仍一会儿忍俊不禁,一会儿湿润了眼眶。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江南水乡,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此时期,在作家余华的笔下,人们贫困艰难的活着,这种活着总是伴随着接二连三、悄无声息地死亡,眼泪再宽广也无法澄澈那些容不得喘息的沉重,而在曹文轩的笔下,也有贫苦,但没有满目的荒凉,没有揪心的苦痛与辛酸,他的贫穷与苦难总是荡漾着温暖的忧伤,他的笔下是一个个在苦难中洋溢着优美人性的孩子。
我想起了沈从文,想起了边城,想起了他那温柔淡远的牧歌情调,想起了他那充满着人性皆真善美的湘西世界。
小女孩纸月似一幅淡远清新的画,似一枝中通外直的莲。
冬季的夜晚,无一丝风,只有一弯清秀的月牙斜挂在冬季青蓝的天上,学校排练文艺节目,三十个女孩,每人辫子上一律扎了鲜亮的红头绳,插上一朵白绒花,拿一个小碟子,一支筷子,轻轻敲打着唱起歌来,最后,纸月独自敲着碟走上台来,桑乔说:这小姑娘其实不用演,只要往哪儿一站就行。是的,这个女孩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往那儿一站,就是一种清冷、哀伤、不肯屈服的情绪,就是一幅淡远清新的画。
从小无父无母与外婆相依为命地纸月,文弱恬静,清纯柔和,总是带着会说话的眼睛,默默注视这身边的一切,再远的上学路,孤寂的身影,她没有屈服过,还背诵了很多古诗词,写出的毛笔字不骄不躁,有着同龄人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对于美好的事物,她有着一种天赋的感受力。虽然她已经过早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世事的艰难,但她仍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她没有用眼泪换取别人廉价的同情,而是用自己的品行获得了我们的发自内心的钦佩,她就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一枝红莲花。
杜小康似一首跌宕起伏的诗。
曾经蒸蒸日上红门中的杜小康,油麻地家境最厚实,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情,甚至是老师也不能做到的事情。小小的少年满心都是小小的骄傲,满满的幸福和优越感。但生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他,一夜之间他一贫如洗,苦难将他推进了残酷的大人世界。
远离母亲和伙伴,进行了一场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之旅。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孤独的几近绝望,狂风、暴雨、忧伤,寒冷、饥饿、这些在折磨杜小康的同时,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从而让他的内心变的更为强大。他将从大芦荡带回的全部财富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