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圆认识》评课稿(2)

这篇数学教师评课稿文章“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2.46KB)”由学科吧(xueke8.com)为您整理,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评课中参考。具体评课用语范文如下:
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提问:车论为什么做成圆形?
  二、画圆。并思考画圆是该注意什么?
  三、教学半径、直径、圆心,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1、判断直径与半径,2、填表。知道半径求直径,直径求半径。3、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什么?(2、正方形的边长知道,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里面画两个最大的圆。)
  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把车轮做成圆形。
  我的拙见: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发现、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理解圆的基本特征,掌握画圆的方法,能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结实生活中的现象。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的构建,数学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满足,在实际的教学中毛老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尝试:
  1、教学材料的有效选择
  教学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是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索、研究新知的前提,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
  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毛老师没有机械的按照教材上圆心、半径、直径的单一顺序,而是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一问题作为主线,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研究的热情。
  2、教学过程(本文来自学科吧cn-teahcer.comY.Y.素材站)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本节课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圆的画法、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毛老师做了大胆的调整。使整节课比较紧凑而又不失灵活。2、知识点落实的比较扎实,概念的教学比较清晰透彻。能让学生抓住半径直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解圆上、圆外、圆内的区别。在经历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课堂的反馈中,圆心的发现,直径半径的理解等等无不展现出学生思维的火花。3、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从课始问题的提出到课末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学知识。
  值得商榷的思考:
  1、圆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能否更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去研究,本节课教师引导得太多,不敢放手,更多的知识点是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知识背后没有方法与思维的支持从而让知识显得有点苍白。
  2、关于直径半径两这间的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仅仅通过尺子量去验证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显得比较单薄,是否可以让学生去讨论去用自己想到的方法验证,而不是在教师的暗示下用尺子量。
  3、本节课的教学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4、细节决定一节课的成败,1)教具的准备方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折,去验证圆形的知识点,这本身就不够科学。2)数学语言的表达,生活中的一半在数学中就用二分之一来表示的,而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一半来说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