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评课稿 内容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观摩课《分桃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板书)。首先我对教材做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分桃子》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在课本第32页和33页,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及会用2--5的乘法口诀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平均数”和“分数”的基础。教材呈现的是三个分层递进的操作活动:分桃子、分鱼、分骨头。通过这几个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感知、合作学习、个体反思的认知过程,从中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爱童话故事,为此我将三个活动改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物操作、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能力,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感受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正确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能完成从操作水平到表象水平的转换;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余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能对实物进行平均分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课前需要准备的教具、学具有:电脑课件、圆片、小棒、动物头像等。
(接下来我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学习活动缺乏有序性和自主性,为此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引导探究法和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三、说教学程序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陶行知先生说过:“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体,所以‘乐’与‘学’是不可分离的。”新课伊始,我就利用课件呈现小猪嘟嘟搬新家的情境图,同时配以童话故事,并适时设下悬念:“这么多食物该怎么分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并与下一环节自然衔接。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渐深的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活动一:分桃子
(1)初步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①首先我出示问题情境:8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问题:有多少种分法?每种分法中每只小猴可以分到几个?②引导学生用学具代替桃子,全员参与、动手操作、解决问题;③之后全班交流分的过程,汇报分桃的结果及自己的想法,以此让他们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2)体会平均分的必要性,小结平均分的意义
在学生充分操作和交流的基础上,我适时设问:怎么分才能让2只猴子都满意呢?为什么?再让同桌合作,扮演小猴分桃,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这样学生就深刻地体会到平均分的必要性及答案的统一性。此时我再小结平均分的意义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比如:我们刚才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这就是一个平均分的过程。(用圆片板书,画图)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