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教案

《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



北京市朝阳区八十体校 张皇磊


课题《隐私和隐私权》年级八年级课型新授课授课教师张皇磊理论依据本课设计的依据为课程标准中,“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帮助学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为主线,共有“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四个单元,共十课。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总体上介绍权利和义务;就某些重要权利详细介绍;总体上介绍公平和正义这一法律理念
第二单元是对第一单元的深化,也是后面两个单元的起点,对直接关系到公民生存和发展的人身权利,如: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和隐私权依次进行介绍
本课处于承上的地位,既是对上一单元中公民基本权利延伸,也是对上一课生命健康权的拓展
本框以“隐私”为核心。以“什么是隐私”“侵犯隐私的危害”→“法律保护隐私权”为线索。在法律层面,强调公民隐私应受到保护,隐私权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之一。同时,在道德层面,对“个人隐私权”进行解读,探讨在与父母、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如何应对教育权、监护权和自己的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并在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的同时,保护自己的隐私
学情分析认知结构方面:我校主要为体育特长生,思维呈发散型,喜欢联想,较同龄人更活跃。知道日记、QQ记录和压岁钱等是个人隐私,但具体什么是隐私,隐私重要到何种程度,什么是隐私权,都没有明确的概念
情感方面:学生在情感上比较抗拒家庭、学校、社会在隐私权方面对他们的侵犯,对父母尤其是教练、老师翻看自己手机短信或聊天记录的行为比较反感,会把手机加锁或删除聊天记录:另一方面,可以体谅父母出于爱护,“检查”手机的行为
生活背景方面:一方面,学生利用手机加锁和删除记录等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不足,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侵害他人隐私权,比如,向他人炫耀自己知道某某同学的“私事”,肆意议论他人等
教师可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隐私的含义,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隐私就是纯个人的私事,能够列举至少三项隐私的内容,能够解释隐私权的内容。学会如何维护个人隐私权和尊重他人的隐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具有辨别隐私与非隐私的能力;能自主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隐私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具有隐私意识;初步培养尊重自己和他人隐私的意识;不侵犯他人隐私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重点: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学生对个人隐私的含义有模糊的认识,知道个人账号和密码是隐私,但并不清楚,隐私共包括三方面内容,对隐私和隐私权的理解片面。因此本课把教学重点设定为“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如何看待隐私权和监护权之间的冲突。初二的学生法律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在与同学家人交往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在无意识的侵害到他人的隐私。另一方面,又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全部信息都当做隐私,而拒绝和家人交流。因此,“如何看待隐私权和监护权之间的冲突”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阅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在自己房间换衣服的视频、夫妻生活私照、酒店的入住记录等个人信息,被黑客利用网络窃取,甚至进行敲诈,或是贩卖信息,谋取暴利。
导入课题:换衣服的视频、生活照、入住记录,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叫他们什么?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隐私和隐私权”
观看视频,感受隐私被窃取的可怕后果,进入本课学习
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人人有隐私1.隐私的含义
(二)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课题:隐私和隐私权
活动一:说一说
1.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应该属于我们的个人隐私?
2.试着说说什么是隐私?
教师:银行卡密码、QQ密码、日记等私人信息;外出做什么、去哪里玩等个人私事;住宅、行李等私人领域。
“隐”即隐藏,是当事人不愿公开,或不想告诉他人的事。
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就是隐私了吗?
3.小偷偷东西是否为小偷的个人隐私?我们看到这种情况,要不要举报?
教师:小偷偷东西是个人活动,但已经涉及他人的利益。隐私除了不愿告知他人的关于私人信息、个人私事和私人领域三方面内容这两个条件外,还要满足“私”的条件。
“私”即个人之事,与“公”相对应,是指纯粹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
所以,隐私是与集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思考并回答问题。
尝试给隐私下个定义
将生活中的问题,融入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点
过渡:个人隐私涉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信息,我们并不愿意告之他人,如果这些信息不小心让别人知道了,会怎么样呢?
2.侵犯隐私的危害【案例一】
公民电话号码泄露,使得诈骗短信、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不断侵扰我们的生活。著名影星汤唯也成为受害者之一。不久前,在外拍戏的汤唯收到了汇款短信,汤唯信以为真,最终被骗21万。
提问:1.公民的电话号码是隐私吗?
2.隐私的泄露,给汤唯带来的哪些影响与不便?
3.如果是我们的银行卡账号密码、个人收入、医疗信息或是家庭住址等其他信息被泄露,还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与不便?
教师: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让我们感觉无所遁形,没有安全感;无休止的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会扰乱我们的正常生活。由此可见,保护个人隐私,获得个人的安全感和生活的安宁有重要意义。
认识、体会侵害隐私的危害。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现代社会,隐私容易泄露和侵权的事实。隐私泄露,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
过渡:隐私泄露,会给我们带来太多危害,那国家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的隐私做点什么呢?(立法保护公民隐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1.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这就是隐私权。
【情景一】
深夜里,慧慧一家人睡得正香。这时,派出所以“抓捕小偷”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现在他们要求慧慧家开门接受检查……
提问:假如你是慧慧,你要不要爸爸开门?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1.出于自我保护:深夜警察敲门,一定要核对是否为真警察,再考虑开门。2.出于隐私考虑:警察没有搜查证,也没权利进屋搜查。3.出于公民义务:我们有义务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4.出于利他和公共利益:万一真的有小偷,很有可能因为大家都不开门而逃脱,面对公共利益,可以放弃一点个人权利,让警察进门检查,让小偷无所遁形。
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是否开门完全由公民自己决定,不开门是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而开门是牺牲小我。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公共利益。
认识隐私权,并尝试在实际生活使用隐私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帮助学生理解隐私权的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
2.如何看待隐私权和监护权、教育权之间的冲突当隐私权和监护权、教育权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做?
【情景二】是爱?是侵权?
未经同意,父母拆看子女的日记,查看QQ聊天记录、手机短信和信件
观点A:父母的爱是第一位的,他们可以看日记和短信等
观点B:我们的隐私权是第一位的,父母没有理由看
教师:情感角度:信件、短信是我们的隐私,已经长大的我们可以自己处理,父母不应干涉。道德角度:父母出于爱护,查看聊天记录和信件,保护我们,让我们远离伤害。法律角度:我们是未成年人,拥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现在必须接受父母的监护,有将部分隐私告知父母的义务
学生尝试分析,面对冲突,是否能从对方的角度互相理解。这也是对隐私权保护个人隐私,在情感层次的再认识
引导学生体会,出于法律角度隐私权保护公民隐私,但在保护自己隐私的时候,不要因噎废食,而忽略家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之情
【课堂小结
与检测】
(三)课堂小结与检测1.请一位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2.请学生做课堂检测,教师补充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让我们获得个人的安全感、和生活的安宁
课堂检测:我来当法官
下列哪些行为侵害了公民隐私?
1.某影视明星的年收入和婚恋情况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刊登在某晚报上
2.某地公安派出所以“扫黄打非”为名,在无搜查证的情况下,对某小区住房进行全面搜查
3.小王在存款的时候,发现银行安装摄像头拍摄了全部过程。
4.个别学校为更好地管理学生,在学校操场、校门口安装了监视器
课堂小结
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
隐私是纯个人的私事,对每个人很重要。
隐私权保护隐私,法律保护隐私权。
【课后反思
1.教学设计中使用的案例较为贴近学生生活,但问题的设置还需精炼
2.对于有冲突矛盾的问题,预想学生回答不够充分,导致教师归纳提升层次不够清晰
3.对于学生提出的“老师看我的QQ,我是不是也能看老师的QQ?”“我的手机你随便看,因为我设置了密码。”这些突发问题处理不够老练,没能发掘出“尊重、自我保护或责任”等更深层的问题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