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藤野先生》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什么人物?
  生:鲁迅的老师。
  师:是,但准确吗?鲁迅的老师很多啊,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也是他的老师。
  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的老师,教解剖学。
  师:哎,这就准确了。学语文,就是要把语言表达到最准确、最完美。
    下面老师提供两则小资料:
    A、藤野先生简介:
      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B、鲁迅看重《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叙事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增田涉说没有打听到。鲁迅先生叹息说:“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
师:学习本课可培养发明精神和发明能力。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人对《藤野先生》的理解是浅陋的,甚至是错误的,多种教辅资料的答案都有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把半个多世纪的错误纠正过来。
  师:下面请大家预习课文,边读边划,特别要划住不懂的问题。
  师:读懂了吗?
  生: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这一课比较难懂,所以必需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啊。也无妨读一点教辅资料。……
二、检查预习,整体理解
  师:我们先整体理解课文,做个填空题吧:《藤野先生》选自_____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____。
  生:《朝花夕拾》……散文。
  师: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篇选自《朝花夕拾》?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师:《社戏》也是吗?
  生:不是,那是小说。
  师:对了。记住:写自身的亲身经历的,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是小说的,选自《呐喊》。
  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局部:
    A、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_____________的厌恶;
    B、在_____________,回忆与_____________交往;
    C、在_____________,表达对藤野先生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生:在东京……在仙台……在中国。
  师:中国这么大,说在中国准确吗?
  生:不准确……在北京。
  生:表达对中国留同学的厌恶……是“清国留同学”……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师:这里用到了三个地名,这涉和到鲁迅的经历,下面老师再提供一则小资料──与本文相关的鲁迅经历。
    1902年3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的弘文书院学习日语,然后于1904年9月到仙台的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医学,两年后又返回东京修德文和筹办杂志,直至1909年8月回国,一共在日本住了七年多。
    回国后,先在杭州和绍兴教书,后来应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去教育部工作,1912年2月到南京,3个月后随教育部迁到北京。在教育部工作了十三年,1926年初春,去厦门大学担任教授。《藤野先生》即写于此时。
  师:这是鲁迅1904年4月在东京弘文书院的毕业照(图)。这是雕塑《鲁迅与藤野先生》(图),在绍兴鲁迅博物馆。
三、阅读“在东京”
  师:咱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致极了。”……学习加红色词语(略)。
  师:上野公园,是东京最大的公园,也是东京的文化中心。这里原来是德川幕府的家庙和一些诸侯的私邸,1873年改为公园。公园面积很大,内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科学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都立美术馆等,有“史迹和文化财物的宝库”之称。
    上野公园的著名还在于每年春天盛开的樱花,上野赏樱是东京人的保守习俗。下面我们看几幅图片(图:上野公园、樱花)……
  师:“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什么意思?
  生:只不过。
  师:它表示作者什么感情?
  生:表达对东京的失望……表达对东京的不满。
  师:是“失望”好,还是“不满”好?为什么?
  生:“失望”好,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
  师:对。“不满”没有这个意思。批上两个字──失望。
  师:学习这一段,要特别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先请找出这一段中的外貌描写。
  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师:把这几句大声读一遍……作者写“清国留同学”的外貌,并非全面描写,而是只抓一个特点。想一想抓了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辫子的特点……抓住了“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师:对,问题是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生:因为清朝人留辫子。
  师:留辫子就该抓吗?他们也穿衣服啊,为什么不抓?他们也是黄皮肤黑眼睛啊,为什么不抓?
  生:我觉得从辫子可以看出对大清的态度,那时的革命者是剪掉辫子的。
  师:对喽,在当时,有没有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就不只画出了他们的皮囊,更画出了他们的灵魂。
    这里老师再介绍点小知识──辫子的故事: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家长,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
    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当时鲁迅一到日本,就率先剪掉了象征羞耻的辫子。
    看,这是鲁迅当时的“断发照”(图)。
    可以这样说:留辫子,是保皇党;剪辫子,是维新派。那么这些“清国留同学”属于哪一派?
  生:保皇党……不是,属于两面派。
  师:为什么?
  生:留着辫子,说明效忠清王朝,是保皇党。辫子盘在头顶,是留有后路:一旦维新失败,还可把辫子放下来,就又变成了“保皇派”。
  师:对啊!所以鲁迅高明啊!这是大师的手笔啊!批上几个字──
  生:大师。
  师:当然也可以,但“大师”不如“画出灵魂”──画出灵魂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所以以后你写外貌的时候,不能长什么样就写什么样,得抓住特点,画出灵魂。
  师:理解作者修辞的艺术。“修辞”有两个意思:
    A、使用修辞格,如比喻、拟人等;
    B、选择字词句。
    你们一般只知道第一个……“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同学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暗喻……夸张。
  师:是夸张吗?夸张有两条要求:第一,必需是明显的吹大话──有座楼有10米高,你说它有12米,不能叫夸张,你得说它“高耸入云”才行。第二,也不能夸张得没边没沿──说它高到月亮上去了,就不行了──帽子再高,也不能富士山那么高,所以不能说是夸张。说是比喻,就不只表示了它的高,而且表示出了它的──
  生:形状。
  师:对,既形象,又有嘲讽意味。接着看看富士山的介绍,看看形象不形象。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位于本州岛的东南部,距日本首都东京80公里,俯瞰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它是个圆锥形的火山,海拔3776米,山巅终年白雪皑皑,顶上有一个直径800米、深200多米的火山湖。自公元781年有文字记载以来,富士山共喷发过18次,最后一次是1707年,此后变成休眠火山。富士山被日自己民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图)
  师: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油光可鉴”是什么意思?
  生:头发上擦了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师:“鉴”是什么意思?
  生:镜子……用作动词,照镜子。
  师:油光可鉴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有讽刺作用。
  师:下面是“说文解字”:“监”与“鉴”──监,古文字象一个人在盛水的“皿”中照自身的影子,意思是“照镜子”,引申为“镜子”。(图)你看出来了吗──右上角是一个人,左上角是一只眼睛,下面是“皿”。
  生:看出来了。
  师:后来有了铜镜,“监”又写成了“鉴”。这说明“鉴”的本意是什么?
  生:照镜子。
  师: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是什么意思?
  生:漂亮。
  师: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反语。
  师:表达什么感情?
  生: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同学”的厌恶。
  师: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同学”的速成班,鲁迅的初稿并没有“成群结队的”这几个字,是后来修改时添上的。想一想,为什么添上?
  生:“成群结队”表示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师:对。下面朗读“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那是在学跳舞。”
    中国留同学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加红色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几本”表示可买的书不多。
  生:“有时”表示值得一转的机会也不多。
  生:“倒也还”表示语义勉强。
  师:假如你家长问我,你的语文成果怎么样,我说“好”,与“还好”或“到也还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许多无聊的事。
  师:为什么不说是“了解许多无聊的事人”?
  生:这也是讽刺说法……对“清国留同学”充溢厌恶。
  师:这就又有一个问题了──鲁迅为什么那么厌恶“清国留同学”?
  生: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他们忠君保皇……
  师:答这个问题,你得从清国留同学和鲁迅两方面答──看看老师的答案: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同学”不学无术,在国家危亡之时,白昼逛公园,晚上学跳舞,而且思想腐朽,忠君保皇。因此鲁迅厌恶他们。──谁的答案好?
  生:老师的好……
  师:是不是这样,有诗为证: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师:看懂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老师给你翻译成了新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师:还要理解这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生:不离题。
  师:为什么?
  生: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
  师:你的意思大致是对的,但考试时这样答不能得分。我问,没有写藤野先生,为什么不离题,你答“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在仙台的事”,行吗?
  生:不行……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师:哎,这就对了。另外,这还表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所以不离题。
    学到这里,开始懂一点了吧?……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
四、阅读“添改讲义”
  师:下面朗读“过了一星期……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师:“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根据上下文推断,这两个“讲义”各是什么意思?
  生:第一个是讲课内容,第二个是课堂笔记。
  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我”为什么“很吃了一惊”?
  生: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师:“我”为什么“不安和感激”?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