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八年级上语文《蜡烛》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1、重点:
    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2、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
  2、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实 颤巍巍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⑴ 炮火:11次;
   ⑵ 蜡烛:6次
   ⑶ 黑围巾:4次
   ⑷ 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⑴ 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⑵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⑶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⑷ “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教师启发:
   ⑴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⑵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