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优质课《桥之美》教学设计(中学语文参赛课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
三、教材、学情分析:
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文。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但本文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学习本文,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猜一猜我省一处标志性建筑物。
(出示海口世纪大桥远景图)
2.欣赏一组桥梁图片,感受桥梁之美。
(图片分别是:苏州石桥、上海南浦大桥、广西风雨桥、以及组合图片)
3.引出课题。
(出示“教学导言”幻灯片)
4.介绍作者情况。
(二)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
1.思考: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2.请划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三)品读课文:
1.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幻灯片出示中心句)
2.你是否划出揭示“桥之美”的句子?请读一读。
品读句子。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举例说明:
①.石桥与苇丛配合;
②.石桥与细柳合作;
③.石桥与水面配合;
④风雨桥与廊亭相映;
⑤.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4.同学们想欣赏哪一个画面呢?
(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的阅读要求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学生在赏图读文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与精炼。)
如:课文是怎么描写石桥与苇丛的配合呢?请你读一读。
再如:“风雨桥”的片段内容
师(启发):从这段话描述的景象看,风雨桥所处的环境是什么?[高山、急流]
师:桥面上的“廊和亭”为什么是“理想的位置”呢?
5.根据学生的阅读要求赏析、品味“桥之美”
①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②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③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