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反思 >> 优秀教案 内容页

语文《小英雄雨来》课文分析与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教材分析
不畏强敌的雨来
  《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作家管桦写的同名中篇小说,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做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一、一波三折,主题鲜明。
  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篇幅较长,作者分为六个部分来叙述:
  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游泳本领高。雨来生活的芦花村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是抗日根据地。芦花村旁有还乡河,河里有芦苇,雨来每到夏天就到还乡河游泳,所以练就了一身游泳的本领。
  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念书。在夜校跟着老师轻声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他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部分写得简略。
  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在战斗形势异常紧张的关头,生活在革命家庭中的雨来,在危急的情况下毫不慌张,勇敢地掩护了李大叔,并机智地把敌人引开。
  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雨来机智地回答敌人的盘问;拒绝了敌人的哄骗和利诱;在敌人威胁、毒打下也没有屈服。这部分写得最具体生动,活现出了小英雄的形象。
  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村里人都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部分写得简略。
  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雨来能够在敌人的枪口底下巧妙逃生,进一步表现雨来的机智勇敢。
  由此可见,本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又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将一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多种手法,塑造形象。
  1.正面描写。课文先后两次提到雨来是12岁。第一次出现在第一部分:“12岁的雨来就是这个村的。”“雨来的仰浮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这体现了雨来的游泳本领最高和争强好胜的儿童本性。“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这段话紧承上文“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这小鸭子的比喻与活灵活现的动作描写,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雨来游泳本领高,又表现了雨来的调皮活泼。第二次出现在第三部分:“12岁的雨来使尽气力,才把缸挪回到原地。”雨来虽小,却有临危不乱的气概,这“小”具有衬托作用。
  2.对比描写。第四部分刻画细致,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将敌人的软硬兼施、凶残狡诈与雨来的镇定自若、英勇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瞧,面对识字课本,鬼子“一把抓在手里,翻着看了看,问他:‘谁给你的?’”面对敌人的盘问,雨来平静地说“捡来的!”面对有人跑进来,扁鼻子军官用手摸着雨来的脑袋,说:“......刚才有个人跑进来,看见没有?”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什么也没有说。扁鼻子军官把糖往雨来手里一塞,说:“吃!你吃!你得说出来,他在什么地方?”他又伸出那个戴金戒指的手指,说:“这个,金的,也给你!”面对敌人的哄骗和利诱,雨来拒绝了,“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多么残忍,毫无人性的鬼子!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丧心病狂的鬼子把雨来折磨得惨不忍睹。面对敌人的毒打,雨来咬着牙说“没看见”,多么坚强,毫不屈服!这样细致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有力地表现了雨来的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
  3.侧面描写。雨来以儿童的视觉去观察人和事物,因此他眼里的人和事物也是被儿童化的。比如写女老师“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作为儿童,他对新事物

TAG标签: